【党课讲稿】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廉洁智慧

2023-11-20 00:03:52 267
联系客服提示-办公文库—老笔头原创资料库—职场写作门户网站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之治”的思想宝库,是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重要借鉴。其中,历代廉洁建设的思想、制度、实践所形成的廉洁文化,是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珍贵遗产,也是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必须发扬光大,让传统廉洁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根之所系、脉之所维。一部中华民族史,同时是一部中华文化思想创造史。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思想基因,深藏着中华民族最丰富的道德资源,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根脉”,也是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和丰厚滋养。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廉洁智慧,必须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旗帜鲜明把党的创新理论旗帜“举起来”,以指导推进新时代廉潔文化建设

 

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力量。新时代加强文化建设,弘扬廉洁风尚,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旗帜鲜明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固本强基、指导工作、推进实践。

 

“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人是文化的产物。文化就像空气一样须臾不可离,且触手可及。它时时刻刻环绕在我们身边,时时刻刻浸润、洗涤并塑造着我们,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打上了中华文化的深深烙印。它体现在中华民族上下求索的漫漫历史进程中,奔流在秦汉风华、魏晋风骨、大唐气象、宋元情怀、明清流韵,直到当代与世界各国文明交相辉映的历史长河中,蕴藏在汉字汉语、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宗教哲学、诗词歌赋、戏剧曲艺、传说神话、传统中医、琴棋书画、节日节庆、地域文化、名胜古迹、古玩器具、民间工艺、武术技击、衣冠服饰、饮食厨艺等等一切领域。甚至,“万物与我为一”,“心入于境,神会于物”,缘物寄情,托物言志,日月星辰、山川湖泊、翠柏苍松、梅兰竹菊等等一草一木、一物一品、一砖一瓦……无不寄托着国人的精神品质,浸润着文化的气息。

 

因此,传统中有我们的精神基因,文化中有民族的志气底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正是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的长期演进过程中,积淀形成了龙的传人优良的民族精神、优秀的道德品质、深刻的哲学思想、凝重的历史反思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即“独特精神世界”和“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也成为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其中蕴含的核心思想、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历久而弥新,跨越时空、跨越国度,至今闪耀着恒久的思想光芒,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我们砥砺奋行、再造辉煌的丰厚滋养。而且,回顾历史,放眼世界,历史长河潮起潮落,世界四大文明中,曾经辉煌的古代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都因种种原因由盛及衰、最终消亡,唯独中华文明“踏平坎坷成大道”“风景这边独好”,以其卓然独立、生生不息的突出连续性,不惧挑战、与时俱进的突出创新性,牢固凝聚、坚不可摧的突出统一性,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突出包容性,共生并进、交流互鉴的突出和平性,虽历经沧桑而绵延不绝、承传不息,虽饱经风雨而波澜壮阔、璀璨夺目,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绵延五千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一座令人叹为观止的文明高峰,堪称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观。

 

“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是百年来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长期探索的成果和长期积淀的结晶,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品德。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坚守者、传承者和弘扬者,历来重视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毛泽东同志曾讲:“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并满怀豪情地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邓小平同志强调:“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境界,实现了二者从自发的“相互契合”到自觉的“有机结合”的转变。在这一进程中,围绕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入阐述了“两个结合”,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五个方面对“第二个结合”展开论述,深刻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将“第二个结合”从“第一个结合”中分离出来,并把它摆到与“第一个结合”并列的高度上,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第二个结合’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内在的基因密码”,是最深沉的“中国具体实际”,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第二个结合” 解决了让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在中国成长的问题,让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国之道、道德理念、思想方法等相互融合、相互成就、水乳交融、彼此辉映,让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独特的中国风格、伟岸的中国气派,放射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同时也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因此,“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奋楫扬帆新征程,击鼓催征又出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挖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时代价值和独特优势,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包括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廉洁智慧,必须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定不移把文化自信的理念“立起来”,善于运用历史智慧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

 

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就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道德经》云:“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西汉刘向《说苑》曰:“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更是直言:“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这些都是在讲,万物纷杂繁多,无论其如何变化,都要返归其根源、依照其根本、守住其根基。欲铲其苗,先刨其根;欲灭其国,先灭其文化。守住了文化根脉,就守住了文化自信的沃土。否则,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党课讲稿】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廉洁智慧

链接地址:https://www.bangong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70835.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