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近现代黄河与中华现代文明

2023-11-20 00:03:52 270
联系客服提示-办公文库—老笔头原创资料库—职场写作门户网站

 

黄河流域是我国文明肇始之地,从文化历史遗存、精神财富来讲更丰富,是长江流域及其他流域所不具备的。随着物质财富增加,人类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黄河流域所拥有的人文资源、历史遗迹、文化精华,在文化传承中所起的作用是任何其他文明所不能替代的。而近现代一百八十余年的黄河流域文明也呈现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尤其是人民治黄七十年形成的文明精神,成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华文明在黄河与长江间推移。唐中期前,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一直在北方黄河流域。直到三国,长江流域才正式登上中国历史舞台。五代十国几乎达百年的战乱,致使北方黄河流域趋于衰落。隋唐建都长安,带动北方黄河流域文明的重新复兴与崛起。然而南方长江流域经济已超过北方,但政治中心依然在黄河流域,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黄河流域形成东西结构的轴心。黄河流域的文明形态是大河文明——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再到现代的生态文明转变。从马可·波罗到伏尔泰的五百年里,西方都在表达一个伟大的中国,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观念上都是伟大的,都值得赞美,出现马可·波罗笔下的“大汗的大陆”到学人视野里的“大中华的帝国”“孔夫子的中国”。然而,从1750年开始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开始走向反面,出现“停滞的中国”形象,再到1855年后形成的“中国之患”“饥荒之国”形象,国家形象是一个民族的文明标识。

 

晚清黄河与“中国之患”

 

铜瓦厢又名铜牙城,位于河南省兰考县西北25里的黄河北岸,今兰考县境内。曾是一个繁华的黄河渡口和集镇,清代兰阳第一险工。因为堤坝贴护着黄色琉璃瓦,望去宛如铜墙铁壁、金光闪闪,人们将这里称为“铜瓦厢”。从先秦到民国2500多年时间里,黄河下游决口2590多次,较大改道26次,重大改道6次,铜瓦厢所在地自金大定十一年(公元1171年)走河以来,历经金、元、明、清、民国五个时代,大小决溢143次,河道变迁频繁又复杂。后因捻军、太平天国起义,清政府忙于镇压,一时黄河难以复道兴筑,直隶、河南、山东三省受灾严重,山东为甚。

 

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堤,改变了黄河七百多年由淮入海历史,向北流由大清河入海,南北大运河商贸中断。

 

1868年,上海的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展开了黄河新河道科考活动,了解黄河决堤的原因、时间、地点以及新河道的航运能力。在亚洲文会科考报告里,西方人对黄河的描述奠定了“中国之患”这一负面形象。西人《中国乡村生活》书中指出,“在这一个多世纪中,山东中部一直被这个‘中国的悲哀’所困扰”。1880年,谢立山在绘制中国地图时,感慨“黄河,其主要长度都显示不可航行,真是‘中国之患’”。1887年,《北华捷报》在修复黄河大堤时提出“该条大河被名副其实的冠以‘中国之患’。”1908年,中国第一本系统地理学著作夏之时的《中国坤舆详志》里也使用“中国之患”。晚清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想象的“中国危船”,在山东大海上有一艘破漏欲沉的大船,船身吃载很重。铜瓦厢决口改道北流后刘鹗曾提出《治河五说》。

 

黄河漕运衰落,近现代铁路兴起。太平天国起义致使黄河改道,清政府以黄河和运河为主体的漕粮运输退出历史舞台。近代黄河流域兴建的干线铁路主要有京奉铁路、京汉铁路、津浦铁路、京绥铁路和陇海铁路。黄河上的三座百年铁桥,兰州黄河大桥、京汉铁路桥、济南铁路桥。兰州黄河铁桥修建于1907年,曾改名为中山橋,成为步行桥。郑州铁路桥1902年设计是一座工程浩大坚固的铁桥,1938年炸毁平汉铁路大桥。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位于济南市天桥区,德国公司设计建造,建于1909年至1912年,为当时亚洲最大的悬臂梁式铁路大桥,建筑技术代表当时世界桥梁设计和工程技术较高水平。

 

民国时期黄河与中华现代文明

 

1、黄河中游考古发掘与民族国家建构

 

1921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河南仰韶村的考古发掘,揭开了现代意义的中国考古学。1926年,由中国学者李济主持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这是中国人独立主持的第一次考古发掘。1929年,由贾兰坡主持的周口店“北京猿人”考古发现,建构中国各民族共同祖先的理论,李济主持的殷墟甲骨文发掘证明了早期王朝的存在。1931年,梁思永主持河南安阳四盘磨和后冈遗址的发掘。1934年,梁思永发掘安阳同乐寨遗址。同年,徐旭生、何士骥、苏秉琦等发现陕西宝鸡斗鸡台地区仰韶文化遗址及西周、战国至西汉时期的墓葬。

 

西方关于中国文化的起源先后出现埃及说、印度说、中亚说,文化西来说,中国现代国家学术科研机构应运而生,地质调查所、清华国学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营造学社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四座高峰,在揭示中华文化、溯源中华民族、阐释中华国家、解读文化标识等主要学术任务和继承文化传承等方面贡献突出。

 

2、抗战与中华新文明创建

 

《黄河大合唱》扭转了晚清以来黄河流域灾难带给中国的负面形象,创造出一个新的文明符号:乐曲中的黄河虽居于北方,却胸怀天下,是处于黄河之滨的延安革命政权的象征,揭示出人的伟大。从黄帝崇拜转为黄河的歌颂,从炎黄子孙转变为黄河儿女,成为中华民族一个符号。抗战时期日本对黄河进行了勘查和研究。1944年,由日本东亚研究所汇编为73万字《黄河调查综合报告书》。

 

3、黄河流域水旱灾频繁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党课讲稿】近现代黄河与中华现代文明

链接地址:https://www.bangong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70836.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