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发改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会上的辅导报告

2024-08-13 00:03:52 278
联系客服提示-办公文库—老笔头原创资料库—职场写作门户网站

在全省发改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会上的辅导报告

同志们:

急难愁盼是老百姓最切身利益的体现,是发展和改革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解决急难愁盼要坚持问题导向,重视回应每个老百姓的期盼和诉求;更要坚持目标导向,从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把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转化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改革动力。展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愿景,我们将努力建设共同富裕的“橄榄型”社会,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富裕、更加体面的生活;建设广覆盖的民生发展体系,让老百姓过上更有保障、更有品质的生活;建设融合共享的城市社会,让老百姓过上更有梦想、更有归属感的生活;建设积极健康的老龄化社会、让老百姓过上颐养乐育、更有活力的生活;建设文明和谐的善治社会,让老百姓过上更有安全感、更加安定有序的生活。跟上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共享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是每个老百姓心中的所想所愿,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在全省发改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时刻,今天我们在这里以党课报告的形式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一、建设共同富裕的“橄榄型”社会,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富裕、更加体面的生活

有体面的工作、有稳定的收入、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掉队,是每个老百姓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最直接的期盼。

稳定增加居民收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0年的247元增长到2023年的39218元,年均增长12.5%;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由1980年的59.9%下降到2023年的29.8%。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增加,逐步建成“橄榄型”的富裕社会。其中,促进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是回应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任务。

促进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当前,我国已经实现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但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较小,贫富收入差距较大,建成稳态的“橄榄型”社会并非易事。一是经济增长趋缓将制约居民增收的潜力。根据测算,实现2035年人均GDP翻一番目标,年均经济增速需要超过4.5%。二是缩小收入差距难度较大。2021年我国居民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仍高达0.4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约为2.5。三是中等收入群体较小。2021年我国家庭年收入在10万~50万元的家庭约1.4亿,不到全部家庭数的30%;低收入群体依然生活在贫困边缘,如城市收入最低的20%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仅为不到1400元;农村收入最低的20%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仅400元。四是社会流动的渠道依然不畅,特别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在迁移流动、教育机会、职业升级等方面,向上流动的难度越来越大。

以促进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为发力点,推动形成富裕稳态的“橄榄型”社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中等收入陷阱”仍是我们需要竭力化解的潜在风险,需要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改革,优化收入分配格局、缩小收入差距,重点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上下功夫。一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劳动收入。当前劳动力市场将迎来全新供求关系的挑战,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超出预期,人工智能长期来看有望成为应对劳动力短缺的有利因素,但短期内又面临因机器人替代劳动力而带来的失业问题;新就业形态不断出现,需要平衡就业灵活性和就业质量之间的关系。二是畅通社会流动渠道,为青年人提供更多公平的发展机会。教育是我国当前实现阶层变迁的重要途径,既要加快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提升人力资本,又要兼顾产业升级,避免传统就业岗位与年轻人需求错配、造成“毕业即失业”现象。三是促进经济发展转型,为全体居民夯实收入增长的基础。首先要提高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在保持合理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其次要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特别是给予民间资本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建设广覆盖的民生发展体系,让老百姓过上更有保障、更有品质的生活

生活有保障、服务更便捷、消费更丰富,是每个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基本诉求。

提高居民生活保障水平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构建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保障体系,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加快推进。实现了较为充分的就业,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受教育机会更加充分,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居民健康水平持续上升,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岁左右,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主要健康指标已经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99亿人,帮助2亿多城镇困难群众改善了住房条件。到2035年,保障人民群众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普惠性基本公共服务更加丰富、便捷,适应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的生活服务蓬勃发展,高端医疗、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等服务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挑战赛。人民群众对更高品质生活的新期盼,不断提出民生发展的新任务。一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带来的长期矛盾依然存在,如困扰数代人的教育焦虑仍然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看病贵、看病难”依然是城乡居民的一个心结,高房价不仅给居民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而且成为影响居民归属感和社会融入的重要因素,进而带来潜在的社会冲突风险。二是品质生活服务供给不足,当前居民消费已经从生存型更多转向发展型、休闲型,从注重量的满足向追求质的提升转变,从以商品消费为主向商品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文化体育、休闲旅游、医疗康养、教育培训等服务需求持续增加。三是民生改善与居民感受之间存在落差,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尚未解决的老矛盾叠加,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民生改善带来的获得感,并引发形成呈扩散趋势的社会焦虑。

以提高生活品质为发力点,破除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拦路石。一是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优先补强公共服务薄弱环节。开展改革攻坚,有效减轻广大家庭的教育负担、加快优质医疗资源的均衡布局、消除老百姓居无定所的安全感缺失,搬掉压在数代人头上的“上学”“就医”“住房”三座大山,提高民众的获得感。二是重视居民高品质生活服务需求,推动形成以消费驱动为主导的内需发展格局。三是重视引导社会预期和社会心态。在微观层面,加强对重点人群的个体心理干预,缓解部分居民的过度焦虑,引导他们积极面对生活压力;在宏观层面,加强社会态度监测、预警和调控,畅通社会诉求表达渠道。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在全省发改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会上的辅导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bangong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81306.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