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的机遇和对策

2024-03-19 08:54:07 271
联系客服提示-办公文库—老笔头原创资料库—职场写作门户网站

浅谈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的机遇和对策

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保持持续较快增长,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加快发展既面临金融危机等不利形势的压力和挑战,又有国家实施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等有利机遇,可畏挑战与机遇并契,经济形势相当复杂,如何应对严峻形势、把握政策机遇,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是摆在当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本期进修班的学习研究,并赴      等地进行专题调研,现就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把握有利机遇,加快推进XX经济持续发展形成以下思考和对策建议。

一、发展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有利机遇

(一)国内外宏观经济发展势头减缓。今年,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各种重大挑战接踵而至,经济形势相当复杂,对此必须要保持清醒认识。

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度过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最困难阶段,整体继续缓慢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期今年全球经济增长4.6%,这是自20XX年以来的最快增速。但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不利因素影响,又引发了对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经济下行风险已显著上升,预期下半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明显低于上半年。

在国内,今年我国继续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国民经济总体态势良好。1-6月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1%,较去年同期加快3.7个百分点。下半年中央提出,要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下半年宏观调控的核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注意把握好政策调控力度和节奏,推进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宏观经济政策已有收紧趋势,特别是在房地产、基础设施放贷方面较为明显。前不久,国务院专门下发通知,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对地方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影响明显,今年经济走势已呈现前高后缓趋势。

从省、市情况看,在灾后重建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带动下,全省全市经济持续向好,内生性增长动力增强,主要指标增速较快。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3%,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上半年XX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7.4%,创建市以来历史新高。但随着重建投资拉动效应进一步减弱,保持投资持续高位增长压力加大,上半年全市一半以上的区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持续高速发展后发压力巨增。

从县域情况看,一些政策机遇虽在,但呈逐步衰减趋势。当前尽管灾后重建、扩大内需、扩权强县等系列政策仍在持续实施,国家还保持着投资的连续性,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经济政策在巩固经济企稳向好势头的前提下,将从危机应对状态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以大规模扩大内需扩大投资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将被保持经济平衡增长方式所取代;随着“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以灾后恢复重建为引擎、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即将被常态化的发展方式所取代,后重建时代如何继续稳定投资规模和力度,继续保持经济较快增长,是对XX的极大挑战;还有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已经从27个增加为59个,随着省管县改革的大步推进,扩权强县的优势也在递减,经济社会发展后发压力巨大。

(二)加快发展面临的有利机遇

1、国家出台一系列发展政策

(1)新一轮西部“大开放大开发”机遇。前不久,党中央、国务院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今后10年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一定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已实施十年,在承前启后的第二个十年,国家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又出台了“十大政策”,西部地区将迎来新一轮以国家政策为坚实后盾的发展新机遇。

(2)新一轮产业结构“大调整大转移”机遇。一方面,当前和今年一个时期,宏观经济正从应急性向常规转变,从依靠出口向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转变,必然会产生新一轮的产业结构大调整。另一方面,我国东部企业由于生产成本尤其是用工成本不断攀升,以往的低劳动力成本扩张模式正面临转型,富士康“跳楼事件”推动沿海企业普遍加薪,东部企业劳动力成本进一步提高,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为此,大批劳动密集型代工企业必然向中西部地区等劳动力资源丰富地区转移。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浅谈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的机遇和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bangong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7529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