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实践的三重逻辑

2023-10-09 00:03:52 269
联系客服提示-办公文库—老笔头原创资料库—职场写作门户网站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从区域来看,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长江、黄河横贯东西,秦岭、淮河分异南北,各地区基础条件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下好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统筹区域发展是“国之大者”。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实践,既是各区域推进自身现代化的过程,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实践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对于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实践具有科学的理论逻辑

 

  区域发展是国家发展在特定地域空间的表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区域尺度上的体现,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空间表现和有效支撑,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和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

 

  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实践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总目标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区域作为国土空间的子集,其面貌集中反映了社会现代化水平,各区域的综合发展水平是判断能否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具体佐证。这就决定了区域实践必须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将区域发展置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局中。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实践必须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其空间表征势必是全域广泛、全面多维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实践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根据区域生命周期理论,区域在现代化进程中会经历幼年、年轻、成熟、老年四个阶段,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面临的突出矛盾也不一样,这也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实践的类型各异。比如我国西部边疆、经济总量偏小的省份,仍处于现代化的初始、起飞阶段,需要寻求跨越式、追赶式发展道路才能与全国同步实现现代化;而东部沿海地区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已经走在前列,处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位。区域分工和产业协同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根据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分工与合作的生命力归根结底在于其能增进各有关方的利益。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实践需要因地制宜、分工协作、分类推进,促进不同发展梯度的区域之间形成联动势能,进而加速实现现代化。尤其是需注重区域协调发展,避免区域差距的扩大。

 

  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实践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党课讲稿】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实践的三重逻辑

链接地址:https://www.bangong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68701.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