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范文—在全市社区发展治理大会上的讲话

2020-10-04 21:47:44 11
联系客服提示-办公文库—老笔头原创资料库—职场写作门户网站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社区发展治理大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和社区发展治理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全面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和省、市党代会精神,加快转变特大城市发展治理方式,探索构建国家中心城市治理体系,努力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我重点讲五个方面问题。
一、深学细悟全面贯彻中央省委城市工作和社会治理新部署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系统回答了事关城市发展全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我国社会治理领域最为重要的创新性理论与制度成果,是推进城市发展治理的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我们必须深学细悟、全面贯彻。
第一,深刻认识准确把握“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总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上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工作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这些重要论述为做好新形势下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贯穿到社区发展治理的始终。
第二,深刻认识准确把握“一尊重五统筹”的基本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上强调,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不断提升城市工作科学化水平。这些重要论述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在城市工作领域的细化和升华,为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提供了基本遵循。
第三,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城市的核心是人”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12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细的城市管理和良好的公共服务,是城市工作的重头,不能见物不见人。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明确了做好城市工作和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根本价值取向。
第四,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的科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围绕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在体制机制、制度政策上系统谋划,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要深入调研治理体制问题,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提供了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第五,深刻认识准确把握“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实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建设要以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体制机制,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命运共同体,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促进政府和社会各归其位、各担其责。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社会治理的基本内涵和时代要求,为我们标定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实践路径。
第六,深刻认识准确把握“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的鲜明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要推动服务和管理力量向基层倾斜,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城乡社区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鲜明了重视基层、大抓基层的工作导向。
第七,深刻认识准确把握“以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为抓手,带动社区自治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建设”的重大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增强基层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街道、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工作的基础,要以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为抓手,带动社区自治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建设,强化便民服务网络建设,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加强城乡社区党组织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明确了加强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着力重点。
第八,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加快培养一批懂城市、会管理的干部”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上指出,城市管理水平高低,取决于干部素质,要把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作为重要任务。在中央城市工作会上,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培养一批懂城市、会管理的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规划、建设、管理城市。这些重要论述明确提出了加强专家型城市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任务要求,必须作为社区发展治理的重中之重来抓。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是一个内涵丰富、有机联系、全面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蕴含着城市工作和社会治理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具有极强的思想性、战略性、理论性和指导性。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全面学习、自觉践行、坚定贯彻,在深学细悟笃行上下功夫,真正做到学深学透、真学真懂、入脑入心。要全面对照、全面检视、全面看齐,吃透精神实质、把握核心要义,真正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体现到城市建设发展的全过程。要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和实干作风,推动中央和省委各项重大要求在成都落地生根,确保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不断提升特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二、把握大势科学研判成都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新阶段新特征。
肯取势者可为人先,能谋势者必有所成。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入较快发展的中后期,经济深刻转型、社会深刻变革、利益诉求多元,城市发展治理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变化,我们必须科学把握城市发展的“时”与“势”,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增强预见性、掌握主动权。
当前,成都开启了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的壮阔征程,城市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一是城市人口持续增长。过去10年,成都常住人口年均净增50万左右,相当于每年新增一个中等城市人口规模。特别是我省城镇化率为49.2%、西部地区为48.7%,预计今后一个时期还将有大量人口向成都集聚。目前,成都实际管理人口已超过2000万,城市社会治理面临着严峻挑战。教育医疗压力增大。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占比达30%,每年要新增3.1万个学位才能满足需求;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五城区和高新区集中了全市85.7%的三甲医院,每千人床位数为其他区域的1.6倍。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短缺和非均衡布局矛盾突出。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2016年,成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21.41%,是国际标准的2倍,“十三五”期间每年需新增养老床位7000多个,养老服务供给压力很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武侯、青羊等城区国土开发强度超过84%,部分区域人口密度高达4万人/平方公里,城市宜居性明显降低,汽车尾气、餐饮油烟等成为空气主要污染物,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球人均量的30%。社会潜在风险增加。大量流动人口在城中村、城郊结合部聚集,导致违章建筑、轻微犯罪等行为多发频发,为城市管理和应急管理埋下隐患。二是市民利益日趋多元。新增人口来源地多元化,各种利益诉求差异明显。随着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市民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更加关注生活质量。低收入群体对就业、收入、社保等生活保障的期望值日益增高;高素质高收入人群对良好保障、宜居环境、生活质量的需求日益增长。更加关注公平保障。占全市人口总量31%的流动人口,希望在社保、医疗、居住、就学等方面,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待遇,而户籍人口则期盼有更好的工作、更高的收入、更优质的医疗教育。更加关注个人权益。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受理群众信访5.5万余人次,主要涉及房产物业纠纷、征地拆迁、非法集资等领域,群众维权意识显著增强。更加关注人居环境。从中央第五环保督查组下沉成都督查情况看,截至目前我市环保信访量达2870件,占全省总量近50%,其中对噪声、垃圾、油烟的投诉占比达84%。三是社会发展活力不足。城乡统筹促进部分村社转为城镇社区,居民在享受均等化社会保障的同时,还有物业租金、集体经济分红等收入,创业就业动力不足、能力不够,相当部分人靠“吃租金”过日子;即便是已创业就业的,也主要从事底商和生活服务业,大量新兴服务业主体还要靠外部引入。公共资源共享不充分。一方面,科研装备、公服平台资源总量和结构难以满足迅速增长的创新需求;另一方面,机关、学校、企业、社区条块分割、封闭运行,资源共享率普遍较低。社会组织发育水平不高。1.04万个社会组织普遍存在机关化、行政化、小型化特征,具备3A等级以上、有资格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社会组织占比仅12.3%。四是改革力度、深度、广度仍显滞后。从机构设置和人员管理看,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因人设岗、吃大锅饭现象普遍存在,全市聘用人员与编制总量之比高达0.75暶1,部分地区高达8暶1,每年用于编外人员支出达120多亿元。从放管服领域看,有的部门审批事项只是由“万里长征”变成了“千里长征”;实质性放权不彻底,标准和要求互为前置,办事仍然困难重重。公共服务方式落后,政府购买服务只占财政公共服务支出的43.8%,且主要依靠职能部门直接提供公共服务,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和社会效益。
城乡社区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独立于城市发展进程之外,总体来看,社区发展治理与城市化进程基本同步,社区的发展变化与城市发展步伐基本一致。1986年社区服务规范起步、2001年社区建设全面推开、2007年城乡社区一体发展、2012年社区改革深入推进,社区发展治理取得了长足进步。先后投入近100亿元用于社区道路、绿化和文体设施等建设改造,在全国率先开展社区用房标准化建设。社区公共服务实现全覆盖,物业、家政、养老等便民服务发展迅速,民生服务显著改善。在全国率先成立社区居民议事会,全面推行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评,居民自治不断加强。武侯区三社联动社会化参与机制建设、温江区343社区协商共治机制获评“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锦江区、成华区等获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看到,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也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基层党建亟需加强。基层党组织对“两新”组织、产业园区、商圈市场等新兴领域还未实现全覆盖。少数基层党组织制度不健全,对社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政治引领、宣传凝聚等政治功能发挥不充分。二是资源配置不尽合理。4000户以上的大社区已达525个,但行政资源、服务资源配置仍沿袭旧制,与人口规模、管理便利性和服务半径不相适应。三是聚焦主责主业不够。承担行政事务过多,挂牌普遍超过10个,摊派事务最高达200余项,是上海的5倍。80%以上的街道(乡镇)尚未取消社区经济指标考核,社区“小肩膀挑大担子”现象突出。四是共建共治格局尚未形成。城乡社区管理职能分散在40多个部门,难以形成工作合力。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不足意愿不强,“共享易、共治难”现象较为普遍。五是法治能力仍显不足。社区管理政策法规制定修订相对滞后,基层群众和社区干部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尚未形成。六是服务水平依然偏低。老旧社区和农村部分村社基础设施薄弱,社区商业、公共服务建设滞后、功能单一。七是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懂城市、会经济、善管理的专业社工人才匮乏,断层严重、后继乏人,福利待遇差距较大。
差距就是潜力,问题就是方向。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必须顺应城市发展大势、正视现实问题、破解治理难题,重点把握好四项原则:必须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各项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和要求,体现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着力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优势,确保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正确方向。必须构建符合特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区治理体系,遵循特大城市治理规律,加快构建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共促发展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体系,着力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必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要求,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依法有序组织市民参与社区治理,努力提供精细的城市管理和良好的公共服务,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必须保持“生活城市”“休闲之都”的鲜明特质,突出传承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整体性与独特性的统一、大众性与品位性的统一,营造高品质生活环境,促进人与城市和谐共生,为实现城市永续发展提供丰厚滋养、文化沃土和创造源泉。
三、遵循规律努力探索特大城市社区发展治理新路子
古人说,“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深刻阐述了遵循规律的极端重要性。我们必须站在全球视野,秉持大历史观,观照国内外社区发展治理实践,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自觉按照规律办事,努力走出一条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符合特大城市治理规律的社区发展治理新路子。
20世纪以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国内外城市治理实践不断深化,治理理论推陈出新,国际上先后形成了四种主流理论范式:一是20世纪40年代的大都市政府理论,以美国公共管理学家施奈德恩斯克为代表,主张构建负责整个区域城市治理的大都市政府,以解决地方政府管理碎片化问题;二是20世纪50年代的公共选择理论,以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为代表,主张发挥非政府组织和公民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提倡依靠市场机制提供并协调基本公共服务;三是20世纪90年代的新区域主义理论,以英国华威大学副校长思瑞夫特为代表,主张建立健全不同层次政府间、公民团体间、地方政府与私营机构间的协调协作机制;四是21世纪初的地域重划与再区域化理论,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伦纳为代表,主张对国家、区域、地方进行地域重划,将更多地方服务向下转移给新的更低层次单位。
随着城市治理理论不断演进,治理实践持续创新,在欧美、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治理经验。以纽约为代表的公民高度自治模式,政府通过社区委员会搭建联系市民的桥梁,指导但不直接干预社区内部事务,形成自治组织机构健全、权责清晰的城市治理形态。以伦敦为代表的公共服务市场化模式,政府把治安、防火、公立学校、家庭福利等公共服务直接承包给企业、社区,有效降低了公共开支、提升了治理效率。以东京为代表的扁平化管理模式,经过5轮机构改革,形成了都、区两级政府管理体制,实现机构设置扁平化、治理层级简约化、职能配置整合化。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法治化治理模式,建立严格完备、具体周密,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做到“无事不立法”,“严”字当头执法,成为全球“良法善治”的典范城市。全球城市治理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败案例,巴西里约热内卢因人口规模失控,导致社会阶层分化加剧;美国新奥尔良因公共服务过度市场化,引发了应急管理危机,这些都为城市治理敲响了警钟,提供了镜鉴。
作为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发展治理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蕴含着历史的必然性和鲜明的时代性。我们既要大胆借鉴国内外城市治理的成功经验,又要认真汲取失败教训,遵循规律、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推动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迈向更高水平。重点要处理好五对关系。一要处理好科学发展与有效治理的关系。科学发展和有效治理是城市工作的一体两面,科学发展是为了更好的治理,有效治理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二者相互依存、互促共进,具有内在一致性。科学发展是前提、是根本,也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城市的规划布局、规模结构、服务配套、功能完善等都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有效治理是途径、是方法,是实现善治良序的必然选择,城市的安定祥和、管理有序、生机活力等都必须通过有效治理来维护。我们要自觉用新发展理念指导实践,在推动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中促进社区治理水平不断提高。要用足“绣花”功夫、推进精细治理,以高水平治理促进社区加快发展,努力做到社区发展和治理良性互动、共同提升。二要处理好党建引领与融合共治的关系。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和前提,融合共治是时代趋势和要求。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扩大党组织有效覆盖,加强对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的政治领导和思想引领。要注重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基础作用,统筹发挥社会力量协同作用,引导多元主体深度融入社区治理和服务,共商区域发展、共同服务群众、共创美好家园。三要处理好行政推动与共建共享的关系。行政推动是实现治理目标的有力保证,共建共享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二者不可偏废。片面强调行政推动,会导致政府大包大揽、越位错位,制约社会发展活力;片面突出共建共享,会削弱党的执政基础,降低党和政府的威信。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共商共建共享,努力形成共享资源、共享文化、共享服务的社区生活共同体。政府要强化主体责任,当好组织者、执法者、规划引领者、政策制定者、城市建设者;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强化社会责任,共驻共建、互联互动,主动开放公共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市民群体要强化主人翁意识,发挥好主体作用,变“要我做”为“一起做”,不断提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能力。四要处理好城市特色与现代城市的关系。特色是一座城市鲜活生动的灵气,是城市竞争力和魅力所在;城市现代化是经济高度发达、文化高度繁荣、特色全面彰显的高级阶段,二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近年来,一些城市缺乏对特色保护传承,千篇一律的水泥森林、千城一面的摩天高楼,泯灭了城市独立个性,击碎了城市人文精神,制约了城市化向更高水平发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师法自然、守正出新、登高谋远的规划理念,强化城市整体设计,保护好街区独特肌理,传承天府文化根脉,全面提升社区宜居品质,让市民在大都市也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五要处理好依法治理与文明浸润的关系。依法治理是城市治理体系的基石,城市文明有赖于文化的浸润、植根于法治的土壤,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要坚持依法治理、依规办事,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破解难题,让法治信仰镌刻在市民心中。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用新发展理念凝聚城市精神,以文化人、以德润城,推动天府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明之泉浸润每个角落,让人文精神滋养每个家庭。
四、增强定力努力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
纵观现代城市发展史,宜居历来是城市建设管理者的不二选择和不懈追求。得益于2300年前李冰父子修建的举世闻名、泽被千秋的都江堰无坝引水工程,成都平原开启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辉煌篇章,赢得了“天府之国”的美誉。得益于成都自然天成的温润气候、物产丰饶的美丽富庶、乐观包容的文化底蕴和张弛有度的生活方式,成就了“休闲之都”的美名。成都,因“天府之国”“休闲之都”而享誉天下,宜居已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明标识和最靓丽名片。
传承天府之国、休闲之都的鲜明特质,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和谐宜居生活城市”,这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也是城市建设发展的最高境界。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成都已跻身新一线城市榜首,但令人遗憾的是,发展升位与宜居移位相背离的趋势正逐步显现。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GN中国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连续11年对全国289个城市进行了宜居度评估,成都仅在2006、2007、2014年三次入围前十名;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成都位列全国宜居城市第23名;自建设部设立中国人居环境奖以来,全国先后有30多个城市获奖,成都却从未入围,宜居城市的金字招牌黯然失色。综合研判,成都失分主要在交通通达性、环境健康性、公共服务设施便捷性三项评价指标上。虽然这些排名未必科学,但对我们也是一个警醒。
城市如同语言,是人类最伟大的艺术品,宜居城市、生活城市不仅仅是美誉,更是城市核心价值之所在,决定着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建设和谐宜居生活城市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转理念、转职能、转方式、转机制、转形态,推动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努力实现城市综合实力争先进位与人民生活品质改进提升相得益彰。
要坚定不移转理念,围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定位,推动发展取向由以GDP为中心向以人民为中心转变,更加注重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贯穿城市建设管理全过程。生活城市的本质是人性化,特征是宜居性。要努力创建方便而经济的人际、商品、服务和思想交流的特色街区和生活社区,让城市更有温度,让市民生活更有质感。坚定不移转职能,要强化区(市)县组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责任,突出街道(乡镇)统筹社区发展、组织公共服务、实施综合管理、优化营商环境、维护社会平安的主体责任,剥离街道招商引资职能,落实社区“减负十条”,促进社区更好履行发展居民自治、教育引导群众、协助公共服务、统筹社会服务职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展其能的良好工作格局。坚定不移转方式,社区布局要坚持规划引领,要以价值尺度和人性尺度为指引,优先步行可及性、个人舒适度、社区安全性和可识别性,提高新型街道和新型社区设计水平;城市更新要坚持政府主导模式,选择可以吸引人才和创造新业态的基础投资,从改造经济基础入手,稳步推进老旧院落和城镇改造,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公共服务要坚持优质均衡,注重补短板、优存量、加增量,稳步推进城乡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社区治理要坚持厉行法治,统筹线上线下,打造智能“社区安全网”。坚定不移转机制,要坚持以服务居民、服务企业为导向,创新服务机制,不断提升社区服务供给的能力、质量和效率。紧扣目标导向,构建资源整合机制,拓展公共服务功能;紧扣需求导向,构建供需对接机制,推动便民服务与社区商业一体化发展;紧扣市场导向,构建社会化服务机制,推动社会组织、社会企业在服务中发展壮大;紧扣责任导向,构建共建共享机制,实现服务效能最大化。坚定不移转形态,要以建设小街区规制为目标,从城市空间尺度上针对社区建筑功能、密度、高度、体量、色彩建立设计导则,打造一批产业“特而强”、形态“精而美”、机制“活而新”的特色乡镇街区,彰显“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的独特韵味;突出景观化,建设城市绿道和慢行系统,发展农村微田园、城市微景观,高标准扮靓蓝绿交织、望山亲水的幸福家园;突出生活化,提升服务层次、引导邻里守望、增进文化认同、化解矛盾纠纷;突出智慧化,推进互联网与社区发展治理深度融合,让居民共享科技便利、点亮智慧生活。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围绕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的目标,把转理念、转职能、转方式、转机制、转形态贯穿社区发展治理的全过程,大力实施“五大行动”,不断夯实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底色,努力让“生活城市”享誉世界、别样精彩!
一是实施老旧城区改造行动。老旧城区改造是改善市民居住生活环境的头等大事。要下决心用五年时间全面改造完成棚户区5.2万户790万平方米、城中村项目88个8357户、老旧院落1584个,使老旧城区功能优化、产业重生、焕发生机。坚持政府主导、项目化运作,以规划为导向,以片区为单元,区域统筹整体推进,在老旧城区规划建设一批与人口规模和功能定位相适应的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开发平台,创建更适宜居住、更具经济弹性和可持续性的新型社区。坚持市场化导向、商业化逻辑,打破“就地平衡”改造模式,推行货币安置、异地安置等方式引导人口合理疏解。坚持少拆多改、拆改结合,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推进改造拆迁,坚决防止大拆大建。坚持先自治后整治、一院一策,将模拟搬迁、群众自治改造模式与房屋征收程序有机结合,依托群众力量有序推进改造。
二是实施背街小巷整治行动。要从公共安全和城市景观的角度谋划背街小巷整治工程。目前全市共有背街小巷4336条,需要整治的有3257条。要重拳铁腕整治背街小巷“乱象”,针对油烟乱排、污水乱倒、垃圾乱丢、物料乱堆、车辆乱停、招牌乱设、摊位乱摆、线缆乱牵等“八乱”问题,要坚持疏堵结合全面整治全面提升,推行“街长制”持续用力消除街巷乱象。畅通街区街巷“微循环”,经济的繁荣是以通达性为基础的,因此要以网格化、小尺度道路划分城市空间,增加市政街巷通道,通过城市慢行系统有机串联社区、公园、绿地、交通场站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街巷路网功能,畅通织密城市“毛细血管”。坚守留白增绿的静气,坚决拆除侵占开敞空间的违法建设,拆除公共区域有碍空间开放的围墙,有效增加城市绿地、景观小品和休憩设施,把街区内部空间变成开放共享、环境舒适、体验丰富的城市公共空间,让更具人性化、更富人情味的生活城市特质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和光芒。
三是实施特色街区创建行动。景观面貌是城市的形,功能内涵是城市的神,要按照“有机生命体”的理念打造一批形神兼备、秀外慧中的特色街区。要打造一批特色精品街区,遵循一街一品一特色原则,突出城市特色塑造,传承历史文化基因,融合现代时尚元素,协调自然人文景观,力争两年内打造200条充满创新活力、产业特色鲜明、配套系统完善的精品开放街区。创建一批特色小镇,打破原有行政区划、城镇体系和散乱布局,选择重点产业功能区、轨道交通枢纽、重要交通功能节点、特色建制镇,围绕提升要素集聚能力、综合承载能力、辐射带动能力,改造提升100个左右规模适度、特色鲜明的具有小城市形态的特色镇。塑造一批川西林盘聚落,以展示天府之国形态为目标,通过土地综合整理、河流水网重构、交通地理改善、生态功能提升,规划布局一批具有川西特色的林盘聚落,有效管控房舍立面风格,改造提升传统民居,梳理保护古树林竹,形成错落有致、全域景观的新型城乡空间形态,再现沃野环抱、密林簇拥、小桥流水的川西田园风光,打造独具天府文—22— 化和都江堰灌区品牌的旅游景观。
四是实施社区服务提升行动。“服务无处不在、幸福就在身边”,是社区发展治理成效的最终检验标准。要健全社区服务配套设施,将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纳入城乡规划,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设“一站式”、全天候服务的社区综合体。通过国资划拨、底商返租、区域共建、市场化购买等方式,尽快解决社区公共用房面积不够、位置偏僻、功能不全的问题,新建社区公共配套设施必须确保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分类制定设施配置标准、服务标准,满足居民多元化多层次服务需求。优化社区综合服务功能。完善线上线下合一、前台后台联动的社区综合服务模式,打造统一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拓展党群服务中心的公共服务、便民服务、志愿服务功能。积极推进“互联网+社区”,依托商场、超市、便利店叠加政务服务功能,支持“O2O+社区”商业模式,大力发展社区电商、小区金融、物业增值服务,方便群众就近办事。促进社区生活性服务业提档升级。围绕人居、休闲、康养、健身、文化、教育培训等生活性服务领域,培育社区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增强社区造血功能,有效整合政府资源,支持社区采用股份制、众筹、资产入股等方式发展生活类服务企业,确保社区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在为居民提供多元化服务中实现社区资产保值增值。鼓励社会组织提供专业精准服务。将社会组织纳入党和政府的社区工作体系,完善扶持社会组织发展机制,拓展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发展治理空间,改进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党组织健全、公益性质明确、管理规范有效的社会组织优先获取公共服务项目,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宣传党的理念政策、有效衔接群众所需与政府所为的桥梁作用。
五是实施平安社区创建行动。平安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是群众安居乐业的基石。要加强社区法治建设。加快构建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地方性法规体系,把社区发展治理事务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深入开展“法律七进”活动,发挥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作用,强化法治宣传教育,提升居民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推进共商共建共治。健全社区党组织、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机构及社会组织多方协商机制,实现组织共建、活动共联、资源共享。积极动员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鼓励引导驻区单位向居民开放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坚持党政主导、依靠群众、源头预防,培育社区矛盾纠纷多元调解组织,解决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深入推进“大联动•微治理”,规范社区综治中心建设,实行社区民警实岗制,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和日常管理水平,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乡镇)。培育“向上向善向美”的社区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把天府文化融入社区建设全过程,培养社区居民共同体意识和文明市民意识,鼓励友善公益的志愿服务,引导社区居民崇德向善,形成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守望相助、乐观包容的良好社区氛围。
五、完善体系全面提升领导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能力
社区发展治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学问。必须坚持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统揽、以政府治理为主导、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构建新型基层治理体系,推动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变,着力提升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和组织化水平。
一要构建科学的组织动员体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力量源于组织。今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赵乐际同志强调,“在基层治理中党组织是凝聚各类组织的核心,要善于把党组织的意图变成各类组织参与治理的措施,善于把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一定程序明确为各类组织的负责人,善于引领各类组织做好服务群众工作并在服务中凸显党组织的地位,善于把党组织的主张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我们必须强化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和党组织政治功能发挥,让党组织大力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要在人口流动和组织形态变化中不断扩大党组织覆盖面,主动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行政区划、人口分布、管理层级、治理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在商务楼宇、产业园区、商圈市场、互联网业等新兴领域建立党组织,对流动党员、零散分布党员实行社区党组织兜底管理。在社会主体的利益分化中提升党组织的整合功能,注重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有效整合社会群体和公共服务资源,将社会分散、多元的要素纳入基层治理框架,把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多元主体凝聚起来,增强党组织动员群众、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的能力。在突出价值引领中增强党组织动员能力,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先进典型宣传教育,引导社会思潮、发展先进文化、塑造社会伦理,凝聚信念共识、制度共识、政策共识。
二要构建法治的管理运行体系。法者,治之端也。要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构建新型基层治理体系, 用法治规范各类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既保持社会稳定有序,又使社会充满活力。要建立统一规范的管理体制,探索建立与发展阶段、战略定位和实际需要相适应的领导体制和管理模式,形成以社区党建和社区发展、治理、服务、创业、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组织架构。建立协调运转的工作机制,对各领域治理主体之间的职责边界和事权划分作出明确规定,构建权力分配合理、职责清晰明确、高效协调运转的机制,解决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中缺位越位错位问题。建立多方参与的治理机制,着眼形成基层治理合力,建设多元主体合作、多种方式并举、多类资源联动的共治体系,运用多种手段和力量推进社区治理,形成开放包容的治理格局。建立完备有力的法治保障,用法治规范用权行为、规范组织活动、规范社会秩序,完善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推动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治理规则体系。
三要构建精准的引领服务体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只有抓住真实的民意、提供精准的服务,才能给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要推进健全服务体系与满足群众多元需求精准对接,在社区普遍建立党群服务中心,设置网上办事服务平台,完善延时服务和全程代办制度,努力提高公共管理服务的便利性。推进联系服务群众与凝聚党心民心精准对接,在各行业广泛开展党员示范行动,在机关开展“走基层”“双报到”活动,在农村完善部门包村、干部驻村、结对帮扶制度,在社区开展“双联”、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基层干部带好头,让基层党组织服好务。推进社会组织发展与传导党的执政理念精准对接,把社会组织纳入社区治理体系之中,引导社会组织在服务中传导党的执政理念,让社会组织成为党在基层服务群众的重要资源。
四要构建专业的人才支撑体系。致治之要,惟在得人。要选优配强社区“带头人”,突出“一好双强”标准,多渠道选配社区党组织书记,选拔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进入街道(乡镇)领导班子。建强社区专业人才队伍,统筹选聘社区工作者,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社区挂职锻炼,鼓励“一村一大”扎根社区工作,不断拓展事业发展空间,增强职业责任感、荣誉感。完善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制度,加快制定社区人才发展专项规划和管理办法,制定良性合理的收入增长机制,鼓励参加职业资格认证和学历教育培训,健全完善激励评价机制,礼敬善待关心关爱社区工作者,充分调动干事创业的激情和热情。
五要构建严格的权责约束体系。权与责的关系是从严治党中极为重要的一对关系。要坚持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健全权责约束体系,提高基层治理实效。要推行权责清单管理制度,赋予街道、社区党组织相应的职责职权,明确干部考核、工作考核、规划编制、综合协调、检查督办权责。健全权力监督机制,完善市、区(市)县、街道(乡镇)、社区四级联动的明责、履责、问责体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约束“微权力”、治理“微腐败”,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针对不同领域党组织实际,设置差异化考核指标,完善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联述联评联考机制,健全考核问责办法,建立更加严格规范的治理责任考评和追责机制。
创新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是提升成都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必须上下联动、统筹推进。要强化责任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区(市)县党委书记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街道党工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要履行好直接责任人职责,社区党组织书记要履行好具体责任人职责。市委组织部、市委社治委要充分发挥牵头揽总作用,切实履行统筹指导、资源整合、协调推进、督促落实等职能。各区(市)县党委要加快设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相应机构,推动工作落地落实。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履职尽责、用心用情支持参与社区发展治理工作。强化资金投入。要确保社区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市级财政要加大以奖代补力度,将社区发展治理经费纳入一般性转移支付保障范围。各区(市)县财政要落实街道(乡镇)资金预算,保障街道(乡镇)和社区工作经费。要积极拓宽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资金筹集渠道,探索设立社区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城乡社区发展治理领域。强化激励引导。要加快培育社区创建品牌,积极开展城市和谐社区、农村幸福社区示范创建活动,大力表彰先进城乡社区组织和优秀城乡社区工作者,调动社会各方和广大群众参与社区发展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社区发展治理的良好氛围。
社区工作是直接面向市民的服务提供者,职责重大,影响广泛。社区党组织是党在社区的形象代表,社区干部的一言一行关乎党的威信、关乎市民的感受。要大力倡导和鼓励各级党组织和社区工作者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社区工作法”,在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中提高工作艺术,在处理复杂问题中体现专业规范,在调处各种纠纷中学会依法办事,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做到临危不乱,在—03— 真情为民服务中树立党的形象。借此机会,对广大社区工作者提三点希望:要争做勇于担当、争先创优的“发展带头人”。弘扬奉献精神,勇于担当担责,把职业当事业,加强学习,苦练本领,统筹整合社区资源,推动产业转型发展,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帮助居民提升发展层次。要争做用心服务、排忧解难的“居民贴心人”。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心暖心,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努力实现问题在社区发现、矛盾在社区化解、责任在社区落实、形象在社区树立。要争做公正廉明、立德修身的“新风示范人”。坚持公平处事、公正理事、公开办事,守住公正廉明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抓好家风建设,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同志们,发展正当其时,治理永无止境。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更快行动,促进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市民有感受,让城市有变化,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坚实基础,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每日范文—在全市社区发展治理大会上的讲话

链接地址:https://www.bangong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6511.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