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荟系列】141期—学习经济思想理论文章、心得体会素材汇编(33篇20.3万字)

2023-03-10 00:03:52 238
联系客服提示-办公文库—老笔头原创资料库—职场写作门户网站

壹号秘书办公文库,公文写作门户网站

壹号秘书备用号,务必关注!!!

公众号请搜索:办公室码字员、公文档案室

壹号秘书办公文库网址:www.bangongwenku.com(电脑浏览器打开更方便)

 

 

 

 

 

扫描二维码加群,每日范文免费分享

 

“理论荟”系列第141期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思想理论文章、心得体会素材汇编

1.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评述

2.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逻辑

3.如何深刻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

4.深刻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丰富内涵

5.学思践悟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生动教材

6.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与现实意义

7.努力打造学习宣传习近平经济思想高地

8.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

9.推动学思践悟习近平经济思想走深走实

10.科学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几个重大问题

11.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12.经济发展的中国道路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贡献

13.习近平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思想研究

14.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

15.《决议》的十个“明确”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拓新

16.系统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17.笃学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品格

19.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建设

20.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总述

21.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引领推动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22.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

23.习近平经济思想是指导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科学理论

24.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逻辑体系

25.认真学习深入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扎实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

2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内涵、逻辑和特质

2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理论创新的三个维度

28.习近平宏观经济治理思想开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29.认识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五大鲜明特征论美、实、效、协、共

30.学思践悟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

成果

31.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增强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发展改革工

作的政治自觉 337

32.领航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意义 339

33.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

济思想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 347

经济日报课题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全面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重大问题和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形成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指导新时代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实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的复杂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高超的领导能力、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坚韧的毅力领导国家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健康发展,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

理论界围绕习近平经济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脉络,积极开展宣传阐释和学理化研究,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梳理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精髓,更准确地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更有效地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并指导实践。

一、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

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新时代呼唤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产生的前提条件和最大发展背景。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视角解读新时代对新经济思想的呼唤。

一是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角度。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区域、城乡、行业之间的发展还不平衡,发展质量、发展效率、发展动力都需要变革和提升,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迫切需要新思想来回答和解决。

二是从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角度。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阶段更加注重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新阶段面临着新课题,需要新理论来引领。

三是从建设现代化强国重任的角度。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建设现代化强国成为现实的奋斗目标,这就需要有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来支撑,需要新发展理念进行指导。

四是从问题导向的角度。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多变,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性问题和世界治理难题凸显,需要中国发挥更大作用,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经济和社会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新挑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从一定意义上说,习近平经济思想就是为解决时代问题而产生的,是新时代对“发展”这一永恒主题作出的新阐释新回答。

二、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

(一)新发展理念和“七个坚持”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正式提出之前,学者们使用较多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工作重要论述”和“习近平经济战略思想”。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提出“新常态”概念后,有学者把“经济新常态”作为研究的重要内容。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讲话中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对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了科学阐释: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之后的多次重要讲话中强调,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5年来,我们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是中央层面第一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概念,也是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某一具体方面思想的第一个正式提法,从中可以看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地位。会议指出习近平经济思想“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并强调“七个坚持”: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大局,把握规律;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决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相机抉择,开准药方,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革产生深远影响;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

理论界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两种概括:一种归纳为“1+7”,“1”是指新发展理念,“7”是指“七个坚持”;另一种直接归纳为“七个坚持”。持前一种观点的学者居多,很多探讨尽管角度不同,但大体在这个范围内。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经济发展大局的一系列重要理论判断

除了新发展理念和“七个坚持”,不少学者对涉及我国经济发展大局的理论判断和战略性规划进行梳理,认为下述论断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二是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强化国家经济安全保障,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挑战。

三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高质量发展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要从供给、需求、投入产出、分配、宏观经济循环等多个方面体现新发展理念,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几个体系是统一整体,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

五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主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要求是“巩固、增强、提升、畅通”,重点完成“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根本目的是化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各种结构性失衡,提高供给质量,使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生活需要。

六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强调立足国内,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内需主导、内部可循环基础上,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

七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还有学者专门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些重要问题、具体领域的发展理念和战略规划重要论述进行研究,比如金融和财税、实体经济、数字经济、生态经济、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全球经济治理、“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这些也都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严密完备的逻辑体系

学者们从不同视角梳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以更好把握其核心要义。“1+7”的概括得到理论界的广泛认同。新发展理念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占有统领地位,“七个坚持”作为具体要求和战略举措,二者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一个逻辑严密、内容丰富的完整思想体系。

一般认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有学者认为,“以人民为中心”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系统构建和创新发展具有奠基与引领意义。还有的学者主张以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逻辑起点。

有学者用一个判断、一个目标、五大理念、一条主线、一种方法、根本保证来概括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框架。一个判断,是指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一个目标,是指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五大理念,即新发展理念。一条主线,是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一种方法,是指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根本保证,是指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有学者从本质论、价值论、认识论、实践论、方法论五个维度,阐述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丰富内涵、架构及逻辑体系。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最本质特征;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价值取向,明确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为谁发展”的问题;新常态是认识和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钥匙;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要求和重点,系统回答了“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坚持稳中求进、坚持底线思维,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方法论原则。

对于如何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有学者指出,要坚持整体性、系统性,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期提出的关于经济方面的思想观点作为内在联系、延续发展的整体来把握。

四、丰富深厚的理论来源

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习近平经济思想进行理论溯源。

第一,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习近平总书记从学习、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就是不断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中国化和时代化、形成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过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为了人民”的基本价值取向,其理论基础就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第二,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经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例如,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和平和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坚守人民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兼顾”“稳中求进”的工作原则等。

第三,习近平经济思想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天人合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等,这些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治理和发展思想经常被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并创造性地运用到其治国理政实践中。

第四,习近平经济思想借鉴了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深刻总结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并不排斥国外经济理论的合理成分,对西方经济学中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一面,要注意借鉴,同时也要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五、坚实厚重的实践基础

学者们认为,追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来源主要是从三个方面着眼。

第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举措和成功经验。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来源,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对这些优秀成果的传承和发展。

第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要实践基础。

第三,习近平总书记极不平凡的个人经历和丰富的从政经验。习近平同志在陕北与黄土地、当地百姓水乳交融的知青生活经历,使他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奠定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的基础。习近平同志在河北和福建期间领导地方经济工作中进行的探索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形成的实践积淀。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七下晋江,提出“六个始终坚持”,包括始终坚持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方向、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经济等思想。在浙江和上海主政期间,上述实践智慧得到进一步深化,“八八战略”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都是在浙江工作时提出的。长期的基层历练,使习近平同志积累了丰富的经济工作经验,对“三农”、民生、扶贫、协调发展、对外开放、生态环境、创新发展等问题都有了切身感受和深度思考,成为其经济思想形成的直接实践基础。

六、重大深刻的理论创新

学者们普遍认为,习近平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同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性成果,突破了西方经济学的传统藩篱,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是破解了政治经济学若干难题。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发展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破除了一些人对劳动价值论能否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价值取向的质疑。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思想,破解了公有制和市场经济能否统一的理论难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的进一步深化,是推动生产力高级化发展的新理论。

二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新内涵。坚持问题导向深化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坚持稳中求进体现了运动与静止、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是对唯物辩证法的鲜活运用和创新发展。保持战略定力是对矛盾分析法的创造性运用。坚持底线思维凸显了对事物质的规定性的把握,是对哲学思维方式的重大创新。

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范畴的提出是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深刻变革。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范畴的提出,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的系统总结和升华,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二)发展和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一,以对我国发展历史方位的新定位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研判经济发展现实,作出中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新判断,成为确定宏观经济政策走向的重要依据。

第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于新时代经济发展并以“精准脱贫”“全面小康”作为当代最重要的实践形态,科学回答了“为谁发展”的时代之问,成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基本立场。

第三,新发展理念是破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发展观。

第四,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新突破。

(三)突破了西方经济学的藩篱

习近平经济思想借鉴了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而且从多个方面实现了突破和超越。

第一,突破了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政府和市场二元对立的分析范式。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本质上是追求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超越了西方主流经济学以利润最大化为理论发展前提的假设,避免了由此带来的矛盾以及西方经济不断演化出的各种危机。

第三,强调独立自主走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内涵,突破了西方主流经济学语境下所暗含的“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理论假定和理论导向。

第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供给学派的主张有实质性差别,是对后者的创新和重大超越。西方供给学派是要解决“滞胀”问题,以大规模减税为主要手段,而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结构调整,提高供给质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目的是使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

第五,超越了西方经济学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念和经济发展道路。超越了西方国际贸易比较优势论和要素禀赋论,坚持在对外开放中确保国家的自主性和互利共赢原则,从而破解和跨越了陷入经济增长停滞、国际分工依附、债务危机等“发展陷阱”。

(四)推动了国际经济关系理论的重构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把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全球性挑战越来越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应对。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要求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

有学者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引领性概念,它在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全球治理观等方面全面提升了原有观念,科学确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国际经济关系的基本出发点,指明了破解全球性问题和推动全球治理的路径。

有学者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可以破解当前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逆全球化现象、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更好地引导新型全球化走向更公平、更和谐的发展道路。这是中国结合全球经济新形势而提出的新的重大理论原创性贡献,推动了国际经济关系理论的重构。

七、富有实践伟力的强大武器

新时代产生新思想,新思想指导新实践。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我们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有学者提出,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对经济工作实践的指导意义有几个重要的着眼点:一是形成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机制;二是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经济政策体系;三是形成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经济发展思路;四是形成稳中求进经济工作方法论,强调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等科学思维。

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做好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学者把这些举措归结为实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目标的实践路径。

学者们普遍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得益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引,来源于这一重要思想的成功实践。习近平经济思想对新时代“实现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怎样实现经济发展”的问题给予了新的回答,新发展理念和“七个坚持”为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实践指南。有学者认为,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集中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指导性。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我们对在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有学者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在严峻形势下我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原因所作的这些总结,深刻揭示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对经济工作所具有的重大实践指导意义。

八、特色鲜明的理论品格

学者们对习近平经济思想所具有的一些鲜明特质形成下述共识。

一是政治性。政治性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根本品质,集中体现为“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政治制度作为重要因素,注重阐述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政治对经济的作用,使习近平经济思想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治经济学”。

二是人民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立足点,是一个既体现党的根本宗旨和立场,又贯穿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落实于经济发展各环节的理论原则。

三是科学性。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科学分析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引领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体系,蕴含着深彻的学理性,内涵丰富,逻辑严谨。

四是实践性。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来自实践,因回答新时代实践课题而产生,并在实践中发展。这一思想饱含着实践智慧,规划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践路径,是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

五是世界性。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现着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致力于和平发展,强调互利共享,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人类和平发展、平等发展、共同发展的共同心声。

有些学者认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鲜明特质还体现在: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要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价值追求,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和道路有明确的认识,坚定不移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九、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重大贡献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们的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总结和提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2017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根本遵循,学者们就如何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展开热烈讨论。

一是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学者们提出,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反映时代特征,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论基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成果,合理借鉴国外经济理论。有些学者提出,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原则是发展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强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应居于重要地位。

二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些学者认为,应该与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保持一致,把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有的主张把生产方式作为研究对象,有的则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别性。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交换及其分配规律的科学,这其中包含了国别性和历史性特征。

三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题和理论逻辑。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要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发展是核心主题。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一个理念加七个坚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逻辑。有学者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确立了主线,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确定了基本范式。

四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功能。有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体系中的一些学科之间要有明确的分工与边界划分,实现理论体系构建的突破,需要明确划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理”“现实经济政策研究”三个层次的学科界限,各自发挥功能。

十、进一步推进研究走深走实

(一)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成效显著

理论界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研究有力度、成效显著、势头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国内重要单位和部门成立专门研究机构,为深入开展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7年以来党中央先后批准成立18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2017年,中央党校、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防大学、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10家单位获批。2020年7月,外交部获批。2021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中国法学会、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7家单位获批。国家发展改革委成立的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是研究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专门机构,理事单位40余家。

除了上述中央批准的研究机构,一些地方和很多高校也纷纷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发挥各自优势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各有侧重和特色,开展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是其重要职责之一。

二是一大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发表,为进一步深化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打下基础。

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查询,项目名称包含习近平经济思想主要内容关键词的课题数量很多,如:“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经济新常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从中国知网和国家图书馆馆藏目录搜索,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主要内容为关键词搜索出的著作较多,具体从不同区域、行业、领域切入。从论文发表来看,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作主题词搜索,相关文章很多,其中以2018年和2019年居多。2020年和2021年细化研究论文数量增长迅速,其中“高质量发展”和“一带一路”最多,其次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等。

(二)深入推进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任重道远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深化了对一系列相关重要问题的认识。不过,由于这一思想确立的时间不长,且处于不断丰富和发展过程中,因此理论界在整体性把握、系统性理解及研究深化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深入推进研究任重道远。

从前面梳理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和研究著作出版情况看,以“习近平经济思想”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冠名的项目和著作都很少见到,说明系统性有分量的研究成果还不多。

从梳理已经发表的文章来看,目前研究还存在下面一些不足。第一,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梳理得不够,把握得还不到位。第二,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进行概括性描述和对理论概念本身的宏观阐释较多,研究面上问题居多,对这一思想形成的历史源流和实践源流、对理论体系构成要素的纵深研究不够。第三,对习近平经济思想如何贯彻落实到经济工作实践中并指导实践研究不足。第四,对这一思想的世界意义研究得还不深入。第五,研究者大部分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经济学科,其他如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历史学等学科视域下的研究相对薄弱。

(三)对于推进深化研究的几点建议

习近平经济思想来源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因此,对这一思想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而且要不断深入和细化的系统性工程。深化研究面临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准确、完整、系统地呈现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体系,强化习近平经济思想对经济工作的指导意义。为此,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第一,加强系统性研究和对理论体系的整体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要想准确地理解、完整地呈现,就要进一步深入追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来源,深刻理解其价值追求和实践目标,准确把握其核心内涵,理顺其理论架构和逻辑关系,全面把握其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明确这一思想的理论创新、实践指导意义和世界价值。

第二,统筹好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研究。习近平经济思想是由多方面、多层次的具体理念构成的,研究必须深入到这些具体层面,深刻理解这些新理念、新战略的问题意识、理论内涵和实践指向。

第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强对习近平经济思想实践推进的总结。关注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和实践对理论的检验,可以更切实地感悟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价值,从而进一步提升对科学理论的理解。经济日报社2020年底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度调研工作,刊发了大量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展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贯彻落实情况以及各地的创新举措,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这项工作值得在更大范围内持续深入推进。

第四,加强跨学科研究。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生态等领域,观照到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多学科视角和多维研究方法有利于研究的拓展和深化。

第五,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尽快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则和框架的讨论进入到学科实体建设阶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学科、机构、人才等方面形成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的有力依托。

第六,加大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对外宣传和阐释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深刻影响着人们对世界、对国家关系、对人类发展的看法,中国减贫工作取得的伟大成就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经济现代化的中国路径为国际社会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要加大力度从学理研究的角度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全面、立体、客观地了解中国,让和平、进步和繁荣发展的中国更好地惠及世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王立胜

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体系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探索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思想结晶和理论创新,这个理论体系不仅具有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作为其哲学基础[1],而且具有非常丰富的思想内容作为其科学内涵[2]。更值得重视的是这个思想理论体系,不仅有其内在的科学性和哲学的合理性,更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体现了哲学奠基的坚固性和知识构成的科学性,进而形成了学术规范的一致性、理论范畴的统一性、自然逻辑的严密性。本文的任务就是揭示这个思想理论体系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体系的方法论逻辑

人们公认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论是唯物辩证法,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则和方法论在中国当代的具体运用,体现在这个理论体系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本质上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但是具体而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以及习近平在思考中国经济问题时如何运用的唯物辩证法,是我们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在研究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构建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自始至终人们都坚持认为要运用《资本论》的方法、借鉴《资本论》的智慧。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关于《资本论》的辩证法是什么以及如何运用《资本论》的方法,学者的理解未必一致。这里不再详述学者们的具体观点,而是专注于部分专家的研究——在笔者看来,他们提出了理解习近平的经济思想理论至关重要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社会有机体理论。

20多年前的一部研究《资本论》哲学问题的著作[3]中,作者就明确提出了《资本论》所体现的历史观其思想主线是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学说,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真正对象是社会有机体,它不仅研究社会有机体的横向结构,而且研究社会有机体形成、发展、变化的纵向历史演进;不仅研究社会有机体的外在形式,而且研究社会有机体的内容本身;不仅研究社会有机体质的变化规律,而且研究社会有机体量的变化规律;不仅研究社会有机体的宏观整体,而且研究社会有机体的微观要素和细胞,要整体地概括、理解和把握这一切,就必须把社会看作不断运动的活的机体,这正是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精粹之所在”[3]。可惜的是,对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这一科学理解,一直没有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没有自觉地用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方法来理解《资本论》的文本结构和思想结构,更没有自觉地用这一理论方法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资本主义的未来命运,也没有自觉地将其用于对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研究。在马克思看来,一个社会就像一个生物有机体一样,是一个社会有机体,它不仅在横断面上有着特殊的结构,而且,任何一个社会有机体都有其产生、形成、发展和衰亡的历史。他写作《资本论》所选择的对象——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他那个时代已经发育成了一个成熟的社会有机体,作为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完全可以用来作解剖的标本了。正如马克思所言:“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4]列宁是真正洞察马克思历史辩证法思想的人,他多次论述过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方法(它与形而上学方法相反)的,不是别的,正是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这个方法把社会看做处在经常发展中的活的机体”[5](P145)。“而辩证方法是要我们把社会看做活动着和发展着的活的机体”[5](P159)。马克思正是有了社会有机体这种观察分析社会问题的历史辩证方法,才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过程,同时又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横断面的研究,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结构,发现了资本主义自身永远不能克服的基本矛盾,从而预测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也得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产生和实现的结论。《资本论》就是马克思以英国社会为典型用社会有机体的历史辩证法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一部千古名著,这是马克思理论创造的一次成功,也验证了社会有机体方法这一历史辩证法的正确。

社会有机体理论方法的核心要义,就是把社会看做一个“发展中的活的机体”,这就为马克思的历史观奠定了整体性、全面性、辩证性和系统性的思想基石。也就是说,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方法要求我们要用总体的、全面的、辩证的、系统的观点来看问题。

学习和研究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我们不难发现,他在思考中国发展问题时,正是成熟地系统地运用了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成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逻辑方法论。

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社会有机体。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个社会有机体的出现也有一个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从横向上说,这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从纵向上说,这个社会的发展有其历史过程。毛泽东在观察、分析和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都是把中国社会看成一个有机体的,比如他在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一文中,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从中国社会整体的高度,全面地研究了十个方面的重大关系: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毛泽东说:“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6]毛泽东对十大关系的论述很显然是从中国社会的横断面上进行的全面分析,他是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涉及的方方面面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体现了毛泽东社会研究方法中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同时,毛泽东还特别注意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性,他从认识论的角度强调揭示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重要性,认为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正确决策的前提,他号召并带头进行调查研究就是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但是他也多次论述过规律的暴露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1959年底到1960年初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毛泽东对这本书的写作是不满意的,认为这本书的一个总的缺点是缺少辩证法,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但是他没有过多地责备作者,而是从社会有机体的角度出发,指出:“这本书没有系统,还没有形成体系。这是有客观原因的,因为社会主义经济本身还没有成熟,还在发展中。一种意识形态成为系统,总是在事物运动的后面。因为思想、认识,是物质运动的反映。规律是在事物的运动中反复出现的东西,不是偶然出现的东西。规律既然反复出现,因此就能够被认识。”[7]毛泽东认为,那个时候虽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搞了40多年的时间,但是还是在探索过程中,社会主义作为一个社会有机体,在苏联还尚未成熟,蕴藏在苏联社会主义本身的规律还没有充分显露出来,反映这个规律的政治经济学学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也难以形成一个成熟的体系。这一判断,从纵向角度反映了毛泽东观察问题的社会有机体视角。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认为中国虽然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从生产力的水平方面来讲,我们的社会主义还是低水平的,从整体性上看还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我们的一切路线、方针、政策都必须从这个初级阶段出发来制定。

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将我们自身经历的改革前后近70年相比较,比照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曲折实践,不难发现,虽然中国社会主义仍然处在初级阶段之中,但蕴藏在其中的规律性的东西已经逐渐显露出来。我们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快速发展的过程,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上升,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力逐步扩大。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功,我们已经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已经成熟,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中国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来研究。

习近平就是把中国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来看待、研究和谋划未来的。他适时地提出了要处理好全局和局部关系问题的要求,认为“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8]。加强顶层设计的这些要求正是社会有机体理论所要求的。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在这个阶段必须自觉进行经济转型,寻求新的发展动力,重点进行结构性改革,这都是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社会有机体发展到特定阶段需要采取的切实可行的措施。经济新常态下的许多新情况和新矛盾的解决需要新思路和新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理念应运而生,这不仅是新常态所造成的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对发展理念所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五大新理念也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理念总体。新的发展理念强调了中国社会主义的总体性。我国正以新的理念为指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战略。不仅每个“全面”是一个整体,而且“四个全面”之间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更大的整体。同时,对经济发展中的任何一个问题的处理都是首先看到这个问题与更大的问题的联系,强调各个问题之间的整体性、辩证性和系统性。这都体现了习近平社会有机体的历史辩证法思想。

构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科: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体系的逻辑追求

任何思想理论体系都有其本身的逻辑目标和逻辑追求,对于思想理论的创新主体来讲,他所建构思想理论体系在其建构之前和建构过程中一定会有既定的思想理论的总体打算,尽管实践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可能会不断地推动设计者调整这个理论设计目标。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本身的形成、发展和建构也是如此。

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体系首先是对建国以来尤其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的规律性总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是其历史基础,其理论旨归在于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回顾和思考所走过的道路,总结规律性的东西,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形成系统性的理论学说,以便于认清现在规划未来,使我们的实践活动在吸取历史智慧的基础上更好地走向未来。这种奠定在历史自觉基础上的理论自觉,既可以避免历史上的教训、汲取历史经验,又可以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使中国在建国以后的60年时间里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体量有了巨大的增加,例如:2015年中国的GDP就已经是美国的60%,而这个比例在1981年仅为6%,虽然经济总量只占全球的13%,但是在全球经济增长中已占30%左右,而且国民收入也从低收入水平迈进了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近来又有专家研究得出结论:“新世纪以来,中国工业化加速,提前实现了党的十六大(2002)提出的2020年基本工业化核心目标和主要指标。当前,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工业生产国,已经出现了后工业化时代的基本特征,并带动世界进入到了后工业化时代。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不是去工业化或放弃工业化,而是创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世界制造强国”[9]。这些成绩的取得令国内外一些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者很是失望,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是成功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在实践中的结合——新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学早就预言过这种结合是不可能成功的——面对现实,他们的结论不攻自破。在此情况下,他们转而改变学术话题和学术话语,从过去秉持唱衰中国的理论基调转变为抢夺解释中国成功的话语权,试图以文化霸权的方式重塑其理论地位[10]。新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学故意遗忘和无视新自由主义在西方国家引发经济崩溃的事实,却将中国经济成功事实的原因导向新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胜利,进而又断言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问题恰恰在于没有彻底地实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主张,目的在于将中国彻底推向新自由主义经济道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道路的话语权之争就成为中国经济学界乃至整个中国学界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习近平敏感地意识到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话语权之争中的重要性,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11],我们必须解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11]的问题。

应当说,习近平对建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问题的思考是从经济学科开始的。早在2014年7月8日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的讲话中他就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不断提高推进改革开放、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能力和水平”[12]。在这里强调了政治经济学对于认识和遵循经济规律的前提性作用,这次讲话虽然谈政治经济学这个学科本身并不是很多,但是,在政治经济学作为一个学科沉寂那么多年后的新形势下,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重提一门学科,而且提到了如此的高度,在学界引起很大反响是理所当然的。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了第28次集体学习,习近平不仅再一次强调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且明确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3]。2015年12月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原则”[14]的论断,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概念。此后,在学术界广泛兴起了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高潮。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虽然是从总体上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提出的要求,但完全适用于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建设。讲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建设指明了方向:“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11]“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11]。在2016年7月8日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他不仅又一次讲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而且明确提出“要加强研究和探索,加强对规律性认识的总结,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推进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科建设”[15]。这里不仅提出了如何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问题,明确了要“推进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科建设”的问题,而且很明显是突破了政治经济学的范围,要求整个经济学科的建设都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在中国经济学科建设的问题上,习近平不仅号召广大经济学工作者和企业家以及经济工作者要做出贡献,而且身体力行研究、探索和思考经济问题,提出了很多适应中国国情的经济学概念,比如:新常态、新发展理念、共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等。此外,他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16]。在整个中国经济学学科建构的问题上,习近平都有比较系统的方向性的思考。一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学科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总结和提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二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不是封闭保守和故步自封,而是要以开放的胸怀吸收和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三是要继承和创新中国经济传统中的优秀思想,这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基因。四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只能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又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进而指导实践。五是要加快培养造就国际一流的经济学家、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的逻辑根据

认清国情是党决策的认识论前提,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经济成功的一个根本的认识论原因,就是明确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一系列决策部署,都源于对中国国情的这一正确判断。习近平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思考也是奠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这一科学认识的。正是以这一基本论断为基本依据,才形成了习近平的经济思想理论体系的发展目标理论、经济制度理论、动力理论等一系列思想理论。

中国共产党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并一直为这个制度目标的实现而不懈努力,但我们党又历来重视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并且将阶段性目标的实现视为长期目标实现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坚决反对“毕其功于一役”式的做法。如党的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最低纲领,就是基于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基本国情,但二大的目标指向和前途却是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之所以出现了像“大跃进”这样的失误乃至于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对国情判断的不准确。正是这些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才使中国共产党端正了认识路线,得出了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结论。这个结论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上形成了全党的共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使我们谋划发展有了基本依据。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的: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这次大会还指出,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17]。

2013年3月,刚刚当选为国家主席的习近平,在发表讲话时指出:“功崇惟志,业广惟勤[18]。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这一阶段必须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发展目标,决定了这一阶段必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分配制度、土地制度、产权保护制度,决定了这一阶段必须仍然用改革开放作为发展动力,决定了这一阶段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我们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19]。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下,新常态表现为一个特定阶段的经济发展状态,新常态必须要有发展新理念、新战略、新动力和新道路。

习近平强调新常态就是“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同时又提醒新常态下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非常辩证的论断。新常态必须要有新理念,新理念同时也是新战略和新动力。这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态势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转变都必然呼唤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对改革开放的发展动力也提出不同于之前改革开放的新的要求。

经济发展道路理论方面,一开始强调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时,习近平就指出要协同作战,加强四化的互动和协调,这样的思想,本身就体现了五大发展理念关于“协调”发展的要求。从四化同步到五化同步,扩容的“绿色化”,直接来源于五大发展理念关于“绿色”发展的要求。

由此不难发现,新常态下面对的发展问题,较新常态之前有着很大的不同,决定了必须有相应的发展新理念、新战略、新动力和新道路。

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共生共建共享性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的显著逻辑特征

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胸怀宽广、博大精深,具有适应全球化特点而又立足中国立场的巨大包容性,经济思想理论的国际视野和处理国际经济关系的共生共建共享性成为其经济思想理论的显著逻辑特征。

一是中国梦的共生共建共享性

中国梦与世界梦同频共振。习近平曾经在美国指出,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20]。他还深刻地指出:中国梦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中国人民愿意同各国人民在实现各自梦想的过程中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中国愿意同各国尤其是周边邻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21]。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为,中国梦不仅关乎中国的命运,也关系世界的命运。习近平多次宣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中国经济发展给世界其他国家带来巨大的商机。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进一步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

二是新发展理念的共生共建共享性

习近平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仅力图以此解决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发展问题,而且尝试以此为世界经济摆脱危机开出药方。在近几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特别是在杭州峰会上,习近平倡仪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实际上是中国五大新发展理念的国际化延伸,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并形成共识。

三是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的共生共建共享性

习近平曾豪迈地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19]。事实证明,习近平经济思想正在为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一个经济思想的形成至少需要两大条件:丰富的经济发展实践经验和充分的理论探索。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有理由、有条件迎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作为一个转型社会,中国经历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西方成熟的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大多没有类似经历,同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积弊和问题,也是西方未曾遇到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增长乏力之时,世界不少国家和有识之士开始重新认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进而将复苏经济的希望寄托于中国。中国贡献于世界的,除了保持经济增长,还应该有创新的经济理论。中国不仅以实际行动维护世界金融稳定、推动全球经济增长,而且还更加积极自信地与世界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经验,讲述中国发展故事,塑造世界发展规范与议程。

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诞生于中国,发展于中国,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彰显时代精神,正指引着当代中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引领着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行稳致远;同时,它服务于世界,为世界贡献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理论元素和经验总结,为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习近平曾经强调,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是中国对外关系不可动摇的根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一员,中国的发展机遇将同发展中国家共享。中方将把自身发展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中国梦和发展中国家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梦想紧密联系起来,携手走出一条共同发展的康庄大道[22]。在G20杭州峰会期间,习近平多次建议“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确保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23]。“充分倾听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声音”[24],“这些行动计划和务实成果,将着力减少全球发展不平等、不平衡问题,为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重要努力,为全人类共同发展贡献力量”[24]。习近平坦言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23],生动地表达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与世界共生共建分享的美好愿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的核心逻辑

人民的主体地位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核心内容,贯穿于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的各方面和过程始终。人民主体地位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新形势下的理论呈现,是毛泽东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个思想体现在发展观上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指出:“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来的,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25]。虽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个提法是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的,但是,这个思想却是习近平治国理政过程中的一以贯之的思想。党的十八大后的讲话中他多次从不同角度论述过这个问题。习近平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6]。“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27]。这些论述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不同背景下的不同表达,期思想实质是完全一样的。

只要认真阅读习近平文献,就会发现,“人民”这两个字,充满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字里行间。这是由他所坚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决定的。正如他指出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13]。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根本的立场,才有了十八届五中全会的鲜明而坚决的以人民为中心这样的话语表达。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他进一步解释说:“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8]。

在习近平看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而又玄奥的概念,而是要具体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并且每个方面每个环节都要贯彻落实到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社会主义本质层面上要体现为坚持实现共同富裕,在发展理念层面上体现为坚持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共同富裕的追求,共享和获得感的强调,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就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发展是我们的中心工作。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但是,发展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相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总体目标而言,相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而言,发展显然只具有手段的意义。正如习近平指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中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13亿多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大幅度提升,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了其他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23]。当然,实现共同富裕并不意味着同步富裕,在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各地区异质性比较明显的大国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是必然的,所以,就全国各地来说,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于全国范围内的共同富裕的目标我们可以无限地往后推延。从总体上实现小康到全面完成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就开始了这种实现共同富裕的总体过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25]。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习近平反复强调在工作中一定“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29]。他以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和国家发展的主体力量为理论支撑,强调把国家发展的过程和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辩证统一起来,“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30]。为此,习近平强调要有“底线思维”,要“守住底线”,以解决人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工作重点。一是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在继续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也就是在做大“蛋糕”的同时,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也就是要分好“蛋糕”,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水平上都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合理调节过高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提高低收入者水平,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逐步改善收入分配状况”[31]。在习近平看来,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地把“蛋糕”做好,这是为促进公平正义奠定物质基础,这种思想和行为是没有问题的。但问题在于有些人认为目前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发展问题,等发展起来了,我们才能够解决公平正义问题。

这里涉及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我们强调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因为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中心任务还不能变化,但这并不是说要等到经济发展起来了再去解决公平正义问题。这是因为,实现公平正义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最主要的当然还是经济发展水平问题,但是,“在不同发展水平上,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思想认识的人,不同阶层的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认识和诉求也会不同。……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问题,发展水平高的社会有发展水平高的问题,发展水平不高的社会有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我们促进公平正义,就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多从社会发展水平、从社会大局、从全体人民的角度看待和处理这个问题。我国现阶段存在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许多是发展中的问题,是能够通过不断发展,通过制度安排、法律规范、政策支持加以解决的”[32]。习近平在这里阐发了关于公平正义的非常深刻的思想,对公平正义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表现进行了全面深刻分析,并且指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真正解决公平正义问题上的根本作用。二是认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突出就业这个重点,全方位解决教育、卫生等民生问题。“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针对特定人群面临的特定困难,想法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33]。其实,困难群众的一个突出的问题一般与就业有关,所以,习近平反复要求,要把就业工作摆到突出位置,还指出,尤其是要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和化解产能过剩中出现的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问题。“要着力保障民生建设资金投入,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保障民生链正常运转。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来不得半点虚假,既要积极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承诺了的就要兑现”[34]。三是全力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到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即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这个目标意味着到2020年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能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根本的标志就是农村贫困人口能不能全部脱贫。习近平将这个问题提高到治国理政、社会主义本质和党的历史使命的高度来认识。他说:“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35]。脱贫攻坚战略的目标要求是比较高的,这意味着我们要比世界银行确定的在全球消除绝对贫困的时间主动提前了10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使7亿多人摆脱贫困,占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将继续为全球反贫困作出贡献。我们将更加注重公平公正,在做大发展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让百姓有更多成就感和获得感[23]。

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体系不仅围绕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展开,而且整个理论体系的每一个部分也都充分体现着这一核心思想,整个思想理论体系都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展开。

创新意识和问题导向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的发展逻辑

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之所以能够形成和发展而且正在不断的发展中,从理论逻辑的角度讲主要是因为这一理论创造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问题导向。

对于这个问题,习近平有着清醒的自我意识。他在谈到理论发展问题时明确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1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审时度势,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来解决中国面临的现实矛盾和问题,以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政治格局为背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总体目标,不断总结改革开放近40年来经济发展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创新治国理政的理念、思想和战略,为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历史征程规划着正确的道路。在经济领域,在判定经济形势、确定经济发展思路、采取一系列新的措施的同时,还不断从理论的层面提出和思考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经济新常态、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反映新的经济发展格局的崭新概念,为大家思考中国经济发展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方式,为中国经济发展实践指明了更加符合实际的道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任务。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体系的一大重要特色,就是充满了创新思维。

是从自我构建全新概念、自我营造全新逻辑体系出发,还是从分析、直面和解决实际问题出发,这是理论创新的完全不同的两种思维路径。一种是马克思主义极力批评的从原则出发的方法,一种是基于实践、立足现实的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这两种方法实施的过程当然也会得出两种不同的创新结果。习近平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36]。很显然,习近平是把问题的发现、思考和解决当成理论创新的前提来看待的。这是因为问题必定以现实为基础,问题都是现实中的问题,但是,问题又不是完全根源于现实,它能够连接历史与未来,沟通已知与未知,寓于理论与实践。习近平正是在这种对问题的思考中把历史与未来、已知与未知、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也正是在这种多重的联系中创新性地提出了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四个全面”的总体战略,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再到全面从严治党,为什么在每一项工作中都加上了“全面”两个字,这正是从问题出发而提出的战略任务。“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37]。“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38]。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都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问题倒逼而不得不采取的措施,而全面从严治党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的组织保障,“四个全面”的提出根源于中国国情和中国现实存在的主要问题,习近平用了“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来表述这个问题,主要矛盾就是主要问题。正是必须解决的这些主要矛盾或者主要问题,倒逼着我们党的决策不得不采取“四个全面”战略,不得不对“四个全面”进行理论思考,这种思考的结果就是“四个全面”理论的诞生,也就有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论的创新。所以,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是解决问题的需要而推动的,决不是将自己反锁于房间苦思冥想出的新概念、新框架,而是从放眼社会寻找问题入手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习近平深刻地点明问题意识在理论创新中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11]。这段论述高度概括了理论创新与问题流程的关系,道破了创新思维的秘笈。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之所以充满创新思维,就是因为这一理论从一开始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始终从直面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开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近40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程,创造了世界发展的奇迹。虽然中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中国经济体量于世界来说已经举足轻重,某种程度上已经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则天下熄”。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们在发展中又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人们纷纷寻找有益的药方,但这些药方鱼龙混杂,莫衷一是。有人简单地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经验,应归功于对西方经济学一般原理的应用,如发展私有经济、自由开放市场等;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则源于对西方经济学一般原理的偏离,如国有经济、政府干预等,不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经济迟早会崩溃。这种药方就是要中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还有些人把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归咎于改革开放本身,认为解决中国目前存在的问题就是要奉行传统社会主义模式。

面对这些鱼龙混杂、似是而非的论断,有魄力、有责任感的政治家除了需要在辨析中保持战略定力,更重要的是另辟蹊径,主动进行理论创新。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之所以产生和发展,主要是因为这一思想直面中国改革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继而试图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以及时指导改革发展实践。他用“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39]。这一科学论断,来诠释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40]的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强调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这两个历史时期的历史连续性,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总论断,科学回答了大家对中国发展问题的疑问和担心,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就是围绕着这个总问题所做出的系统回答,这些系统的思想理论创新就是问题的答案。这些理论创新不仅是对中国道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经验总结和未来筹划,是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南,也是中国人民为世界的前途命运提出的解决世界问题的中国方案。习近平指出:“要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13]。

参考文献

[1]王立胜.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思维创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6,(5).

[2]王立胜.论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体系的伟大创新[J].东岳论丛,2017,(1).

[3]孙承叔,王东.对《资本论》历史观的沉思[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4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2-13.

[5]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569.

[7]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5.

[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80.

[9]胡鞍钢.中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1):1-16.

[10]王立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代意义[J].河北财贸大学学报,2016,(6):6-12.

[1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12]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强调更好认识和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14-07-19.

[13]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N].人民日报,2015-11-25.

[14]新华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5-12-22.

[15]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强调坚定信心增强定力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N].人民日报,2016-07-09.

[16]王立胜.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贡献[J].当代经济研究,2017,(1).

[17]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8]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1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20]新华社.习近平同奥巴马总统共同会见记者[N].人民日报,2013-06-09.

[21]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29.

[22]新华社.习近平在南南合作圆桌会上发表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28.

[23]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6-09-04.

[24]习近平.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的开幕辞[N],人民日报,2016-09-05(3).

[25]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G]//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58.

[26]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共中央第十八届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4).

[27]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1).

[28]新华社.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5-10-30(1).

[29]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G]//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48.

[30]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G]//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49.

[31]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G]//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30.

[32]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G]//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53.

[33]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1).

[34]习近平.在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讲话[G]//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52.

[35]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G]//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55.

[36]新华社.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3-11-14(1).

[37]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G]//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84.

[38]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G]//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15.

[39]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3.

[40]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9.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办公室副主任马修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和实践,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用“一个明确”111个字作了系统概括。深刻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就要从习近平经济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实践基础、丰富内涵、重大意义等多维度多视角进行认识。

一、深刻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提出的历史条件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一标识性概念。“习近平经济思想”便是在这一标识性概念的基础上的精炼。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提出,是坚持问题导向、回答时代之问的必然结果,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和现实的急迫需要,具有客观必然性。

(一)习近平经济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提出的时空条件。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判断,具有里程碑意义。新时代蕴含着新矛盾、昭示着新阶段、指向着新目标、面临着新挑战。

1.新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自1981年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的首次变化。这一新表述,牢牢抓住了新时代我国具体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体现了我们党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新时代,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期待日益广泛,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区域、城乡、行业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率、动力等都需要变革和提升,迫切需要新思想来解决这些新矛盾。

2.新阶段。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新理论来引领。我们党历来就十分注重对发展阶段的认识,可以说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这里说的所处的新发展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又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从历史的视角看,我们正在此前发展的基础上续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历史;就现实发展状况看,我国已经拥有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的更高目标的雄厚物质基础,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成就,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这些都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形成的客观条件和重大实践成果。

3.新目标。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建设现代化强国已经成为现实的奋斗目标,这就需要有新的发展理论进行指导。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写入“十四五”规划,向全国人民作出郑重承诺。我国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为此,必须要有新思想来指导这一阶段的目标实现。

4.新挑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适逢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与挑战都有新的变化。特别是当今的中国需要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如全球性问题和世界治理难题凸显,就需要拿出中国方案,需要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改革开放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奇迹的同时,也遇到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如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不断积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十分突出等。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有新的发展思想来指导。

(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来源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本色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并将之贯穿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始终。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唯物史观;发展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如新发展理念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观点是相通的,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在未来社会“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等等。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底色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发展中探索的行之有效的经济思想、经济理念、经济原则等。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发展的时代主题、价值取向、奋斗目标,以及“统筹兼顾”“稳中求进”等经济工作的方法论等。

习近平经济思想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等等。

习近平经济思想吸收了国外经济理论的合理成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并不排斥国外经济理论的合理成分。西方经济学关于金融、价格、货币、市场、竞争、贸易、汇率、产业、企业、增长、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有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一面,要注意借鉴。同时,对国外特别是西方经济学,我们要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对其中反映资本主义制度属性、价值观念的内容,对其中具有西方意识形态色彩的内容,绝不能照抄照搬。

(三)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基础

实践是理论的源泉,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经济发展进程波澜壮阔、成就举世瞩目,蕴藏着理论创造的巨大动力、活力、潜力。习近平经济思想正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举措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中总结出来的,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个人丰富的从政经历、实践智慧和长期积淀的结果。当前,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都面临许多新的重大课题,需要作出科学的理论回答,习近平经济思想应时而生。

二、准确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经济思想正式提出于党的十九大之后,但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在党的十九大之前就有过系统表述。如2015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集体学习上从六个方面概括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建设方面新的理论成果: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二是坚持新的发展理念;三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四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五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六是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这六个方面可以说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最早的系统表述。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七个方面阐释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丰富内涵:一是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三是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大局,把握规律;四是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决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五是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相机抉择,开准药方,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六是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革产生深远影响;七是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决议》在“第七个明确”中将习近平经济思想概括为七个方面的内容,本课就以此为基础进行展开。

(一)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逻辑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强调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明确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各种所有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就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坚持。面对当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缩小收入差距”,这也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是确保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重大部署,其中对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出了详细要求。

(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色,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础,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我们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就在探索社会主义制度和商品经济的结合问题。党的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提出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一重大理论突破,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此后,对政府和市场关系,我们党一直在根据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寻找新的科学定位。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个定位,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突破,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项伟大创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和预设。“十四五”规划建议更是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五个方面就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提出了具体的实践要求。

(三)把握新发展阶段

把握新发展阶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作出经济决策的现实依据。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深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作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判断,并据此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前人长期奋斗的基础上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依据、历史依据、现实依据等方面对把握新发展阶段进行了深入论述,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阶段,也不是一个自发、被动、不用费多大气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过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

(四)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最具特色的部分,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五大发展理念最早系统提出是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了科学阐释,明确指出,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这五大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等方面的规律性新认识。为此,《决议》强调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五)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提出的重大经济战略思想,破解了发展的观念瓶颈和路径依赖,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循环格局发生深度调整,新冠肺炎疫情也加剧了逆全球化趋势。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全面部署。这是我们党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是新发展阶段要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立足于更好联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更好体现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经济发展领域的一场伟大革命,是盘活各类资源、修复各类裂痕、平衡各类发展的重大举措。在现实中存在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解不准确的问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意防范八大方面的认识误区:一是只讲前半句,片面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主张在对外开放上进行大幅度收缩;二是只讲后半句,片面强调“国内国际双循环”,不顾国际格局和形势变化,固守“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旧思路;三是各自为政、画地为牢,不关心建设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环,只考虑建设本地区本区域小市场、搞自己的小循环;四是认为畅通经济循环就是畅通物流,搞低层次物流循环;五是一讲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什么都自己干、搞重复建设,专盯“高大上”项目,不顾客观实际和产业基础,结果成了烂尾项目;六是讲扩大内需、形成国内大市场,又开始搞盲目借贷扩大投资、过度刺激消费,甚至又去大搞高能耗、高排放的项目;七是不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注重需求侧管理,无法形成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八是认为这只是经济科技部门的事,同自己部门关系不大,等等。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必须加以防范和纠正。

(六)推动高质量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目标导向和效能导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此后,推动高质量发展逐渐成为普遍共识。“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作为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强调的是,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来看,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同时,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从经济发展看,就是要从供给、需求、投入产出、分配、宏观经济循环等多方面体现新发展理念,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七)统筹发展和安全

统筹发展和安全,既是方法论更是实践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唯物辩证法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上的具体运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具体展开,彰显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系统性、辩证性、科学性。发展和安全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不能随意割裂,更不能顾此失彼,必须统筹起来,必须“两手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统筹发展和安全,就是既要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又要善于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在安全的环境下发展,用发展来保障安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把统筹发展和安全纳入“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并以“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为题列专章作出战略部署,强调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只有统筹发展和安全,善于预见和预判各种风险挑战,做好应对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的预案,不断增强发展的安全性、主动性,才能引领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三、充分认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两个结合”和“两创”的重大理论结晶。从理论层面看,习近平经济思想破解了经济理论和政治经济学的一些难题,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重大贡献。从实践层面看,我们党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普遍存在的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切入点。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关键要素,是体现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本质区别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产要服务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生产目的,并将其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相统一。对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论的继承和发展,彰显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理论之间的理论传承逻辑。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原理的重要价值,还体现在它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之间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以“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概括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运动过程,形成了著名的“社会结构”理论。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基本判断,抓住了在“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生产能力”之间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原则,是对这一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科学运用,奠定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哲学基础和逻辑依据。

习近平经济思想立足于我国国情和具体发展实际,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其中的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人民政协报特邀评论员张连起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进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鲜明的人民立场、宏大的全球视野,系统回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奋斗目标、根本立场、历史方位、指导原则、主题主线、根本动力、制度基础、战略举措和工作方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指引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经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借鉴了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

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水平,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政治制度的优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抓住了经济建设这个“牛鼻子”,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其他工作就可以更好展开。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切实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能确保中华民族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而且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是明确新时代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的根本指引,彰显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根本立场。正是因为坚持这一立场,习近平经济思想得以在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再生产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经济方法论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原创性重大理论贡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科学认识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是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要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坚持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

坚持新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实践的灯塔。新发展理念科学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坚持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促进总供给和总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强大推动力。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当前,我国处于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必须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着力破解各种矛盾和问题,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仗。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重视解决好水安全问题,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保障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以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

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开放已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必须坚定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稳求进、以进固稳。坚持系统观念,优化经济治理方式,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既以目标为着眼点,在统筹谋划、顶层设计上下功夫;又以问题为着力点,在补短板、强弱项上持续用力。坚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善于把外部压力转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强大动力。

习近平经济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用以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就能成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动“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林建华

新时代产生新思想,新思想指导新实践。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全面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指导新时代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实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更好地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经济日报出版社近期出版了“学思践悟习近平经济思想丛书”,包括《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文集(2021)》和《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文集(2021)》,从学理研究和实践探索两个层面,立体展现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伟力,有利于我们更好领悟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真谛。

立足“学”与“思”,科学诠释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系统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生动教材。习近平经济思想具有广阔时代背景、长期实践基础和深厚理论渊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站上了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总结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和宝贵经验,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立场、政治保障、制度基础、主题主线、发展理念、实现路径、内外关系和工作方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文集(2021)》梳理了经济日报2021年发表的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文章。有的论述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立场方法、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理论品格、原创性贡献,有的阐释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有的解读诸如国有企业发展问题、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问题,最后“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评述”系统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界的研究成果,架构起研究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一个学理框架,起到了厚重的结语作用。《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文集(2021)》有助于读者系统全面地学习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完整理论体系,为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研究习近平经济思想提供了生动教材。

立足“践”与“悟”,生动展示了各地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探索,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工具书。理论需要得到实践的检验。习近平经济思想是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我们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经济日报社开展了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行,由编委会成员带领业务骨干进行深度调研,总结全国各地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成功经验,推出一系列重大调研报告,受到各界普遍好评。这些调研报告以多种形式刊发在报、网、端、微各平台,以图、文、声、影生动展示了各地干部群众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探索、显著成就和创新创业创造的重大突破。调研成果接续推出后,在社会各界引发广泛关注和反响。《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文集(2021)》梳理了这些调研成果,既解剖了实践中的“麻雀”,又有理论上的显著提升,为从中国实践的具体案例中进一步发现、总结和提炼新概念、新范畴,推进习近平经济思想丰富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材料。

“学思践悟习近平经济思想丛书”是学习和研究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教科书和工具书,对于进一步推进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深入学习、宣传和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更好体悟习近平经济思想蕴含的政治性、人民性、时代性、科学性、实践性、开放性、世界性的鲜明特色,更加聚焦主题主线,更好体现按经济规律办事,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孙巧峰、马晨晓

“当前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到十八大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也产生了各种问题。从外部环境来看,世界经济发展走势持续低迷,仍未彻底摆脱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之新冠疫情的全球肆虐,各国经济都遭受了重创。在这种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导致世界经济复苏前景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内部环境来看,我国经济在实现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这些问题,在对新时代我国经济建设进行指导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克服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缺陷,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经济思想的承接与开拓,从根本上来说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这一重大问题。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判断了全球经济的基本走势,深刻揭示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与规律,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一个逻辑严密、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思想理论,主要包括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五大发展理念理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政府和市场关系理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理论、经济全球化下扩大对外开放理论。

(一)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执政党,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扎扎实实做好经济工作。”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执政过程中形成的一条科学经验,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多重规律与逻辑。首先,从政治和经济矛盾运动规律的维度看,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符合经济对政治性质及其变化决定性作用的内在要求,有助于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进而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其次,从政党执政一般规律的维度看,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其根本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因为党自诞生以来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再次,从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维度看,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公有制为主体以及与之相应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基础,通过宏观调控即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保证了生产的协调性和有组织性,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内在要求。最后,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维度看,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了我国的市场经济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根本上说是“自觉的市场经济”,表现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统一。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第一,发展为了人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近位置。坚持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新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本质区别。中国共产党代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展社会主义中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第社二,发展依靠人民。人民群众是决定党和国家会前途与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义创造伟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人民智慧,积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研主义现代化。第三,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质是共享理念,主要体现在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解放生产力,创造强大的物质基础,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达到共同富裕。

(三)五大发展理念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准确判断我国经济形势、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科学地阐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相关问题。第一,创新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第二,协调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要求发展必须是关注整体的发展,要树立系统思维,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三,绿色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问题。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新时代经济发展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两山”理念,积极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实现山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五位一体”多方面的建设之中。第四,开放解决发展内外联动的问题。开放是国大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新时代依然要继续坚持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性经济,以扩大开放推进改革发展。第五,共享解决发展为了谁的问题。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必须把人民利益摆在核心位置,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经济思想,重视运用新发展理念解决影响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突出问题,以此推动时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理论

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和完善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主要包括三项制度,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义发展的所有制,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思三项基本经济制度作为一个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体现了我国经济制度究的根本特征,并在这种制度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对于我国的经济改革、运行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在这三项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形成了包括企业制度、财政金融制度、对外经济制度等各项具体制度在内的经济制度的完整体系。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有效规避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的阶级对立、资本垄断、两极分化、周期性经济危机频发等弊端,不仅愈发适应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具有促进生产力发展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优势。这种巨大优越性主要表现在既可以发挥公有制经济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领域的主体作用,又可以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拉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容量等重要作用;既有助于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又有助于调动各经济主体的积极性;既有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有助于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五)政府和市场关系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习近平经济思想重视以两点论的观点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第一,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即通过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等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指:其一,市场而非政第府配置社会经济资源;其二,市场决定价格;其期三,市场调节生产。第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规划统筹、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国有资产管理、保护环境、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八个方面。发挥政府的作用需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我国特殊的国情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三,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我国的国体是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我国实行的市场经济是体现社会主义根本性质的市场经济。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根本前提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的有机结合。总而言之,习近平经济思想始终坚持以辩证法、两点论来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相互促进的格局。

(六)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理论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深化经济改革的基础与保障,也是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在经济层面要达到的目标要求。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世界上最先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有与其相适应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反观落后国家则缺乏配套经济体系的建设,由此可见,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基石,是实现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所谓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指涵盖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具有全局性和整体性的相互配合的有机整体。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体现中国特色,体现社会主义特色。习近平经济思想对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不断向创新、公平、效率、协调等方向迈进。在产业体系的搭建上,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发挥金融行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作用,提高人力资源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在市场体系的建构中,坚持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原则,形成以公平、自由、平等为主要特点的现代市场体系。在分配体系的建设中,在坚持分配制度的基础上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形成以效率和公平为主要特色的收入分配体系。在区域发展体系的搭建上,要坚持协调联动,加强区域互动,形成优势互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在绿色发展体系的建设上,要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构建新生态格局。在开放体系的搭建上,要坚持全局性、战略性,在保障本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开放朝着更深更高层次转变。总而言之,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都要适应新时代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需求。

(七)经济全球化下扩大对外开放理论

开放发展是中国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都不断提升,习近平经济思想紧密结合国际经济发展态势,聚焦全球经济发展关键问题,为中国开放发展与全球经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第一,新时代的中国将以新发展理念指导解决全球性发展难题。目前世界各国面临的诸多难题都与发展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指出:“发展不平衡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不平衡。”所以,我国必须积极倡导新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各种问题,推动各国经济社会共同进步。第二,以创新挖掘世界增长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未来十年将是全球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十年,这意味着新的技术革命将给全球生产和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为此,我国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努力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三,以开放推动合作共赢。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下,新时代的中国继续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反对逆全球化思潮、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经济霸权主义,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第四,以规则完善全球治理。当前,全球经济治理的最突出问题是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显现,以规则为基础加强全球治理是实现稳定发展的必要前提。我国将继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经济思想作为我国在长期的经济发展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对于指引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和解决全球经济发展难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意义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习近平经济思想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了中心由经济建设到人民的巨大转变,坚守了“为谁生产”的根本立场。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经济工作都紧紧围绕人民这个核心,其最终目的是为人民谋幸福。习近平经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脉相近承,继承了其人民立场,并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新主义的“人学指向”。第二,习近平经济思想以代发展为主题,实现了经济由高速增长到高质量中发展的巨大转变,指明了生产发展的时代转向。生产的目的不能仅仅停留于经济总量的高速增社长,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推动经济会高质量发展。但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义我国经济无法实现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习总书记创造性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正是想帮助我国经济突破瓶颈的一剂“良药”,并作用研于破解经济壁垒、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动力、提升经济质量的全部过程。第三,习近平经济思想以主要矛盾为切入点,实现了需求侧到供给侧的巨大转变,契合了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且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供需结构性矛盾的问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牢牢把握我国的现实经济背景,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通过对生产端的直接改革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基本框架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我国长期的经济发展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基本框架。第一,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其提供了政治统领。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经验,我国经济建设离不开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在我国经济平稳运行时,中国共产党能够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在遇到国内外的各种风险挑战与市场经济运行产生的经济问题时,中国共产山党能够采取相应的经济路线、方针和政策,实行相应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环业境稳定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制定并实施的经济政策是完全科学正确的。可以说,党的领导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显著特征与独特优势,为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社了政治保障,这也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会无法比拟的地方。第二,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其奠定了制度基础。

我国在长期的经济发展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经济制度体现了我国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性质,是生产关系范畴在法律层面的重要体现,对于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其一,我国始终坚持以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强劲稳定作用。其二,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制度既能使人民主体通过自身的合法劳动拥有和享受经济发展成果,又契合了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从而充分发挥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其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有效市场”和“有用政府”的有机统一,既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落实了国家的宏观调控。第三,习近平经济思想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为其指明了目标取向。西方经济学的目标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安排创造出最大化的利润。这种仅仅考虑生产领域的经济效率问题而不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经济学,必定导致“生态”和“增长极限”问题。由此可见,这种以“理性人”进行生产的理论缺乏目标取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发展的目标是消灭私有制,使广大无产者能够掌握生产资料并占有自己劳动创造的产品。在这个意义上,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使人民群众享有自己劳动创造的成果,实现整个社会的公平分配。习近平经济思想植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历史的思维,发展的观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

(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意义

1.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在不断总结和汲取国内外经济发展经验教训、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现状、科学判断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产生的,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经济发生了阶段转变,即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并深刻解答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等相关问题。自十八大以来,我国牢牢坚持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指导地位,并将这一思想贯彻到新时代经济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使我国基本解决了供给侧要素配置的结构性问题,成功实现了经济发展的软着陆。近期年来,我国经济增速始终领跑世界各大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持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者。到2020年,我国打赢了世界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使近1亿人摆脱绝对贫困,14亿人迈入全面小康生活。这表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显著提升,同时我国也从低收入国家逐步向中等收入国家跨越。这些成就既离不开中国人民的不懈奋斗,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还离不开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引。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凝结成了促进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力量,指引着我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习近平经济思想超越了西方国家的主流经济学,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摆脱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误导提供了科学指引。新自由主义经济学面对当前全球经济领域遇到的各种难题根本无法解释其成因,也无法提出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特别是针对周期性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更是显得软弱无力与空疏频乏。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实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提出的经济政策而走向了产业空心化和经济泡沫化,最终丧失了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发展中国家由于实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提出的配套政策,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发展缓慢甚至长期停滞,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同时产生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两极分化、生态污染加剧等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国家的经济混乱与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依据我国经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我国在未来必将超越美国进而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可以说,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为全球经济复苏与发展提供了重要驱动力。在新时代的时空背景下,我国正经历着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同时进行着最独特的实践创新。现实实践向前推进的每一步背后都隐含着科学理论的指引,要求理论的与时俱进与不断创新。目前经济社会的诸多变化蕴藏着经济理论与时俱进与不断创新的巨大力量,而经济理论与时俱进与不断创新又会在经济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再度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经济朝着更高水平不断推进。“实践理论-实践”既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生成逻辑,同时也是其实践价值的重要体现。

2.为解决全球经济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习近平经济思想实现了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根本超越,为解决全球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第一,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经济发展应坚持互利共赢的方式,坚持公平、共享、共建、共商的“道义”原则,其最终目标是为各国人民的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第二,习近平经济思想强调各国不能盲目照抄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必须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走什么样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全球那些既渴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又渴望实现政治独立的国家提供了积极有益的实践经验。第三,习近平经济思想主张摒弃逆全球化思潮、冷战思维、两败俱伤的斗争逻辑、零和博弈的旧理念和意识形态偏见,坚持公平竞争,强调互尊互谅和互利共赢的价值理念,倡导构建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秩序。世界各国面临的经济问题必须依靠发展才能解决,发展是解决世界各国经济问题的根本方法。习近平经济思想强调世界各国必须携手面对全球化,通过友好合作与良性竞争化解争端、实现共赢。

“共商、共建、共享”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强调的重要价值理念,实现了对传统主流经济学的根本超越,为世界各国解决经济难题、实现合作共赢指明了方向。传统主流经济学抑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潜力,并威胁到世界经济的长期稳定与繁荣发展。因为这种经济学以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为主要内容,其目的在于保持殖民化时代下的全球化格局。在这种分工条件下,发达国家能够凭借先发优势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据主导地位,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发展中国家只能被迫在经济全球化中成为发达国家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材料、廉价劳动力的供给地。这样下去,全球经济发展一定会产生一个“中心———外围”格局。而这种格局一旦形成,必定会拉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进而威胁到世界经济的长期稳定与繁荣发展。由此可见,传统主流经济学已经无法满足新型全球化的目标,因而习近平经济思想强调以“共商、共建、共享”的方式推进新型全球化。这种新型全球化致力于构建平等互信的国家间关系,拒绝自私自利的新狭隘政策,努力消除经济发展成果在国际分配领域的不公平现状,促进各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另外,习近平经济思想还重视科技创新对于破解经济发展难题、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强调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性。总之,习近平经济思想反映出了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为解决全球经济济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总而言之,习近平经济思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念的基础上,聚焦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习近平经济思想蕴含着鲜明的目标指向、完整的发展理念、清晰的发展主线、科学的发展方法,全面回答了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论、价值论、方法论,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多维、立体、丰富、深刻的科学理论体系。

经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郑庆东

科学理论是坚持正确方向、战胜艰难险阻的强大思想武器。近两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奋战,经受了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不仅实现了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的胜利,而且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这些辉煌成就世界瞩目、载入史册,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在引领和指导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中所具有的重大实践意义。

一、掌握用好经济工作“金钥匙”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如何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从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从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到完善宏观调控,统筹发展和安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到明确科学工作策略和方法⋯⋯其中,既有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历史经验的新总结,又有对新时代条件下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新认识,更有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部署,形成了一个具有原创性、突破性、时代性的科学系统的经济思想体系,引领着新时代党和人民在经济治理中的创造性探索与实践,引领着中国经济一步步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2012年,我国人均GDP是6100美元;2021年,人均GDP突破1.2万美元。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坐标系中尤为抢眼,引人关注。经济增长含金量明显提升,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就业保持稳定,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单位GDP能耗下降,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一个个圆梦工程造福中国、享誉世界⋯⋯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新思想武装头脑、新理念全面播种、新思维指导方法、新战略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立柱架梁、更高水平开放击楫勇进,为中国经济增强了发展动力、拓展了发展空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眼下正在进入加速演变期,形势依然错综复杂。我国经济呈现持续向好势头,但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对此,我们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做好经济工作,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做好开“顶风船”的各项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力争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首先就要加强理论武装,坚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加紧落实到位,用好习近平经济思想这个做好经济工作的“金钥匙”,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二、立足学理研究与实践总结打造学习宣传高地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深刻认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大意义,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主题主线、丰富内容、实践要求,这既是新时代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强化党员干部理论武装和加强对广大群众思想引领,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迫切需要。必须持续开展大学习,不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须持续推进抓落实,努力实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用之见效。经济日报是中央党报、经济大报,是党中央、国务院指导全国经济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积极宣传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及时跟踪报道全国各地、各行各业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探索,生动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打造学习宣传习近平经济思想高地和重要阵地,是经济日报最重要的职责。2021年7月,经上级批准,经济日报组织开展为期4个月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征文活动。征文的目的是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要求,深化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学理化研究,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经济日报社组织专家对上千篇来稿进行审读,优中选优近50篇在经济日报头版和理论版集中刊发,文章被学习强国、人民网、新华网等央媒网站大量转发,《新华文摘》等刊物广为转载。为吸引、集聚各方面力量,共同加强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学习贯彻、深化研究,经济日报社先后联合广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委宣传部主办习近平经济思想研讨会。知名专家学者和有关领导同志济济一堂,进行深入研讨,对理论界深化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为客观反映、深入挖掘各地贯彻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探索、创新举措,总结和宣传其有益经验,经济日报社从2020年底组织开展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度调研工作。从地方开始,足迹遍及北京、上海、广东、广西、山东等16个省区市,深入基层一线,探访厂矿企业,蹲点田间地头。至今年2月底,《佛山典型》《柳州惊奇》《深圳领跑》等18套长篇深度调研报道以多种形式刊发在经济日报报网端微各平台,以图、文、声、影全景式呈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干部群众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探索,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和创新创业创造实现的重大突破。从2021年下半年起,经济日报将调研范围从地方扩展到企业和产业、行业,推出一批高质量的深度调研成果,目前已初步形成三大深度调研齐头并进的局面。

地方调研继续以“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行”为主题稳步推进;企业调研以“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企业调研记”为主题如火如荼展开;产业行业调研聚焦热点问题。三类深度调研成果接续推出,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广大受众尤其是专家学者和地方领导予以高度评价,20多位省委书记、省长和部门负责同志作出重要批示指示,或接受专题访谈,给予充分肯定。为使系列成果充分发挥作用,也满足专家学者和党员干部的学习要求,我们组织编辑“学思践悟习近平经济思想丛书”,包括《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文集(2021)》和《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文集(2021)》,近日已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

三、继续高举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想火炬

习近平经济思想内容博大精深,逻辑体系严密完备,理论来源丰富深厚,实践基础坚实厚重,作出了很多重大深刻的理论创新,以政治性、人民性、时代性、科学性、实践性、开放性和世界性展现出鲜明的理论品格,为我们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经济日报的前述工作只是个开端。我们将牢牢把握正确方向,解放思想、守正创新,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筑牢宣传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高端平台,推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学理化研究走深走实,持续推进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度调研工作,及时总结宣传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经济工作的成功经验,为宣传、研究、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作出不懈努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经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郑庆东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锚定了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以世界经济格局的变迁、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为依据,以中华民族前途命运为出发点,以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方向,以巩固改革、发展、稳定的社会大局为责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在擘画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中,创立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这一思想体系,贯穿着新时代的大脉络、大逻辑、大格局,以科学、求实、创新、开放的姿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重大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就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史树立了里程碑,为推动经济治理现代化标注了新高度。

这个新高度,来自于始终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的坚定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人类社会就能更好前进。”当前,尽管增量风险与存量难题彼此交织,世纪灾疫与百年变局相互叠加,而中国始终能够保持平稳发展的一条最重要方法论,就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准确把握世界潮流、时代大势和中国最大国情、最大实际,并以此为基点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完善制度、推进事业。

这个新高度,来自于“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宽广视野。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的“胸怀两个大局”,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看清两个大局及其相互作用的态势,才能精准定位今日中国所处的历史坐标与世界坐标,立足新阶段,打开宽广视野,判断其中蕴含的重大机遇与新的挑战,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中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这个新高度,来自于统筹兼顾的政治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治国理政,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从五大发展理念到协调推进各项改革发展战略,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到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都是系统观念的鲜明体现。新时代的发展广阔宏大,唯有整体考量才能驾驭全局;新时代的改革关联耦合,唯有坚持系统观念才能协同推进。这些年,正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统筹起各领域、各层次、各个阶段的改革,才实现了全局与局部相配套、当前与未来相协调、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

这个新高度,来自于无私无畏的使命担当。开创新时代,也是一场深刻的革命,需要敢闯敢试、敢破敢立。这几年,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部分党政机构整合重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深化“放管服”改革,重塑政府和市场关系……真刀真枪,勇于“亮剑”,刀刃向内,敢于“断腕”,真金白银,多出“实招”,全面深化改革啃下了硬骨头。正是因为不断强调责任担当,科学理论才在指导实践中有效重塑了经济发展理念、动力结构、增长模式、发展战略,引领中国经济稳步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当前,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这样一个具有重大时代价值、重要历史意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对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学习任务和实践要求。比如,我们要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社会生产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做好经济工作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以“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初心使命所倡导的理想信念、“人民至上”的核心价值,内嵌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当中,确保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适应发展环境新变化,引领我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我们还要不断提高从政治高度思考和推动经济工作的能力,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坚定不移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真正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

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理论创新又为回答时代课题开辟更加宽阔的视野和有效路径,这是我们在学习宣传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深刻感悟。以科学理论廓清迷雾、指导实践,把握历史机遇、战胜风险挑战,全靠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把学习理论与总结经验、研究工作有机结合。一段时期以来,经济日报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学理化研究和实践成就宣传,着力打造“习近平经济思想宣传高地”。一方面,我们立足“学”与“思”,开设专论专栏,约请有关领导和知名专家撰文,启动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征文活动。另一方面,我们立足“践”与“悟”,开展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行,由编委会成员带领业务骨干,在全国范围进行深度调研,总结各地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成功经验,推出一系列重大调研报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引发了热烈的社会反响。

心有所信,行有所向。习近平经济思想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把我们党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而且在实践中重塑了经济发展理念、动力结构、增长模式、发展战略,引领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我们要更加努力地学习、研究、理解、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精髓,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用有所成,为建设更有活力更有秩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中国经济跨越关口行稳致远贡献自己的力量。

经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郑庆东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站上了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以世界经济格局的变迁、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为依据,以中华民族前途命运为出发点,以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方向,以巩固改革、发展、稳定的社会大局为责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在擘画中国梦的宏伟战略蓝图中,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这一思想体系,贯穿着新时代的大脉络、大逻辑、大格局,以科学、求实、创新、开放的姿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重大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就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史树立了里程碑,为推动经济治理现代化标注了新高度。

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理论创新又为回答时代课题开辟更加宽阔的视野和有效路径,这是我们在学习宣传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深刻感悟。以科学理论廓清迷雾、指导实践,把握历史机遇、战胜风险挑战,全靠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把学习理论与总结经验、研究工作有机结合。比如,我们要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社会生产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做好经济工作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比如,以“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初心使命所倡导的理想信念、人民至上的核心价值,内嵌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当中,确保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还比如,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适应发展环境新变化,引领我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我们还要不断提高从政治高度思考和推动经济工作的能力,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坚定不移地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真正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

经济日报是中央党报、经济大报,是党中央、国务院指导全国经济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职能之一就是学习宣传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我们要积极宣传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主题主线、丰富内容、重大意义、实践要求,及时跟踪报道全国各地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探索,生动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打造宣传、研究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高地和重要阵地。

近一段时期以来,经济日报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学理化研究和实践成就宣传。

——立足“学”与“思”。我们在一版开设专论专栏,约请有关领导同志和知名专家撰写文章,启动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征文活动,收到海内外投稿近千篇。国内作者主要来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经济工作部门、高等院校、各地研究机构等;国外作者有英国皇家社会科学院的院士,有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的负责人,有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知名学者。他们聚焦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根本立场、科学内涵、逻辑架构、理论品格以及理论贡献、实践成就等作出深入的学理化研究。征文刊发后,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我们组织专家评选出13篇特别奖作品和25篇优秀奖作品。

——立足“践”与“悟”。我们开展了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行,由编委会成员带领业务骨干进行深度调研,总结全国各地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成功经验,推出一系列重大调研报告,受到各界普遍好评。这些报道以多种形式刊发在报、网、端、微各平台,以图、文、声、影生动展示了各地干部群众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探索、显著成就和创新创业创造的重大突破。调研成果接续推出后反响强烈,仅在学习强国平台及今日头条账号总阅读量就达十亿之多,社会各界尤其是专家学者和地方领导予以高度评价。

为充分发挥这两大系列成果的作用,并满足广大专家学者和党员干部对这些成果结集出版的要求,我们组织编辑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文集(2021)》和《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文集(2021)》,近日已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在这两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经济思想蕴含的政治性、人民性、时代性、科学性、实践性、开放性、世界性的鲜明特色,看到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经济治理现代化等重大理论和战略部署对于实践的引领意义、指导意义,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是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性成果,是我们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我们只有对习近平经济思想完整的理论体系、科学的逻辑架构、核心内涵和思想精髓有准确的把握,才能更好地将科学理论用于实践,更好地指导经济工作。

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发挥经济日报中央党报、经济大报的职能,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要求,搭建宣传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高端平台,推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学理化研究走深走实,推进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度调研工作,及时总结宣传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经济工作的成功经验,为宣传、研究、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作出不懈努力,以更优异的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张占斌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必须有正确的思想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新时代发展机遇与挑战的变化态势,对关系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邃思考和科学研究,深入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核心目标、重点任务,深刻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经济领域的集中体现,是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引领未来的科学理论,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新时代的丰富发展作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理论贡献。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形成逻辑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集大成。它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广阔时代背景、深厚理论渊源和坚实实践基础,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代要求。

一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发展。作为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学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彻底分析,阐释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在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应对新挑战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和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具有时代性的重大理论观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和政治关系、社会主义经济本质和经济发展原则、阶段等一系列创造性的理论成果。

二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时代拓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高度重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总结概括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规律,勾画了新中国经济建设蓝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就怎样“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展开探索,取得了经济发展的最初成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相结合,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力指导了我国改革发展实践。这些都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元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成就和历史经验进行全面分析和系统总结,深刻回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历史之问,书写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崭新篇章。

三是对国外特别是西方经济学有益成分的合理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国外特别是西方经济学,我们要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对其中反映资本主义制度属性、价值观念的内容,对其中具有西方意识形态色彩的内容,不能照抄照搬。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同时借鉴吸收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经验和西方经济学有益成分,展现出海纳百川强大的理论创新活力。

四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吸收。习近平经济思想全面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的充分彰显,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承发展了自古以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政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和为贵”等价值理念。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方位

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经济发展怎么看、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引领未来的科学理论,是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

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形成的宝贵思想结晶。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在剖析与总结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实践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成功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对关系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强调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指导推动经济工作的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对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作出了系统理论概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矢”射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之“的”,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新时代经济发展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深刻洞见,系统回答了我国经济发展怎么看、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体系,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崭新篇章。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科学指南。习近平经济思想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形成与发展,科学分析了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为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入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确立了新时代经济工作的战略坐标,展现出强大的真理力量,彰显出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为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逻辑,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科学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正确指引。

解决世界经济发展难题、促进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的中国方案。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部分发达国家内部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低迷,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在回答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解决贫富两极分化、稳定经济增长等发展难题上,中国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为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动力,为解决世界经济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品格

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严整、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鲜明特色,蕴含着坚定理想信念、鲜明政治导向、深远战略思维、强烈历史担当、真挚人民情怀、科学思想方法。

科学性。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根本立场、历史方位、指导原则、路径选择、鲜明主题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构建起科学完备、逻辑严密的思想理论体系,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人民性。坚持把人民利益作为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取向,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注重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时代性。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脉搏,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提出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强调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坚持底线思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着力办好自己的事,为新时代经济工作确立了战略坐标,提供了战略指引。

实践性。坚持实践导向,饱含问题意识,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深层次矛盾,聚焦国际国内环境深刻复杂变化和经济运行面临的风险挑战,对关系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实践问题进行科学研判,部署实施了一系列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指引我国经济发展克服重重困难,在破解发展难题中增强发展动力和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开放性。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始终保持海纳百川、开放进取的科学态度,以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借鉴各国经济发展的有益经验。同时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博采众长、去粗取精,展现出强大的理论创新活力和实践引领能力。

民族性。既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的经济思想、积淀的丰富治国理政经验中汲取营养,又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强调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引领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凝聚广泛社会共识、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系统性。强调以发展的、辩证的、全面的、系统的、普遍联系的观点认识和解决问题,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贡献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理论荟系列】141期—学习经济思想理论文章、心得体会素材汇编(33篇20.3万字)

链接地址:https://www.bangong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57128.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