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2023-01-03 00:03:52 51
联系客服提示-办公文库—老笔头原创资料库—职场写作门户网站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明确把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战略任务来抓,推动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重申“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进行了新的重大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准确把握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内涵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准确把握其本质要求、鲜明特征和基本前提,从而全面理解其科学内涵。

(一)坚持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本质要求

意识形态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意识形态是指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广义的意识形态是指特定的社会集团(或共同体)对自身社会地位和利益要求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表达。一般来讲,政党的意识形态是政党利益表达的系统化、理论化,是政党成员对周围世界以及政党本身的认知体系,政党的指导思想是政党意识形态的集中表现形式。

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既与一般政党有共通之处,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共通之处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本身所固有的基本特性。独特之处则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从来没有自身特殊的利益,这在理论上决定了党的意识形态具有最大限度的真实性和包容性。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执政党的特殊地位使党的意识形态与国家意识形态具有高度的重叠性,并为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奠定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评价基础,这也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是党的意识形态。

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现实选择的意识形态,归结起来就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是历史的必然、实践的必然。在人类历史上,任何国家和社会,不管社会形态多么不同、社会思想多么复杂,但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或者说指导思想都是一元的。因此,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除了共同的文化需求之外,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也随之增加。多样化文化的出现和发展,既是社会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客观体现,也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文化发展进步的历史必然性。因此,处理好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的关系,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本质要求。

(二)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鲜明特征

理想性和现实性是任何意识形态中都必不可少、互相依存的组成部分,真正有生命力的意识形态应当是理想的理论概括与现实的理论因素的有机统一。不反映社会理想,意识形态就不会有吸引力;不反映社会现实,意识形态也将失去存在的根据。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坚信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理想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把共产主义理想作为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和精神支柱;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还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在中国共产党人看来,光有远大美好的理想是远远不够的,倘若不能解决人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现实问题,那么想要取得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也是不容易的。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时期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因此我们才能够团结和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叫做万众一心。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既确定了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又始终没有放弃长远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认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辩证关系,既不能离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民族复兴的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就讳言甚至丢掉远大理想。”实践表明,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因此,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各个阶段的共同理想,既反映了党在最高纲领上的一贯性"以及在最低纲领上的“阶段性”,也反映了党的意识形态必须坚持理想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这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鲜明特征。

(三)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基本前提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意识形态是由特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不同的财产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整个阶级在其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只有坚持公有制在所有制中的主导地位,坚持按劳分配在分配制度中的主导地位,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才能让人民群众提高参与文化建设的本领、平等享有文化发展权利;只有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才能保证人民真正实现当家作主,享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平等权利,保障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必须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必须建立体现社会主义原则的经济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持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使发展起来的文化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提供意识形态支撑。对于社会主义的原则,邓小平明确指出,“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保证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平等的物质基础,这也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前提条件。

二、充分认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安全的主要内容。”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面对国际上意识形态领域风云激荡的严峻考验,确保国家、政党和民族的文化安全,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发展和安全,把意识形态斗争作为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重要方面,切实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全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认知都达到新高度。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从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大意义。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党课讲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链接地址:https://www.bangong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52222.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