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加强政德建设,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28
联系客服提示-办公文库—老笔头原创资料库—职场写作门户网站

同志们: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证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政德建设,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形成了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核心的新时代政德观。他曾经强调,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习近平总书记对政德的论述内涵丰富,为领导干部立政德确立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认真学习和领悟新时代的政德观,对于加强党的建设、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加强领导干部自身政德建设,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与中国传统社会中“为政以德”的思想一脉相承。中国传统文化将政德视为治国之本,并形成了“德惟治,否德乱”“德惟善政,政在养民”等思想观念。

政德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由来已久。政德,即为政之德,在传统文化中既指以德作为治国的原则,也指为官者应具有的德行。古人对于政德的认识最早是从西周开始的,西周康王时期的大盂鼎铭文中有“正德”二字(“正”通“政”),这是“政德”一词最早的出现。周革商命后,鉴于商朝宣扬的天命说的破产,为了维护统治需要,明确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治国纲领。所谓“敬德”,主要是指执政者的自我道德完善,事事依礼而行,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将道德修养提高到了“大德”的层次,还特别强调忠诚的大德和律己的私德。孔子弟子曾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也是强调执政者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保民”也即孔子所说的仁,孟子后来将其发展为仁政,是一种大道之行的公德。自此,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得到了持久的传承。

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中,政治与道德是统一的,两者共同服务于国家管理需要。因此,传统文化中至上的道德规范也即“大德”是忠诚,所谓“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唯有忠诚,才能成其大德。传统文化中的公德,也包括“民本”“仁”等思想。“民本”既是一种执政理念,也是一种道德要求,如“民惟邦本”“民贵君轻”“仁民爱民”等。还主张“仁者,爱人”,强调人皆同类,人和人应相亲相爱,孔子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个人私德也就是修身方面,传统文化资源最为丰富。从《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描述,到《礼记》中的儒行规范,到孟子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到朱熹的格物致知,到王阳明的致良知、事上练、知行合一,再到曾国藩的“修身十二法”,都是古人对于修身的追求。在修身的同时,古人也将家庭教育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可谓“人必有家,家必有训”。

我们党倡导的新时代政德,既传承中华文明血脉,又突破了历史上政德观的局限性,赋予了更高标准和内涵,形成了新时代的政德观。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党课讲稿:加强政德建设,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链接地址:https://www.bangong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8746.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